彭城七里的苏轼文化(一):瀼池

作者:于克南

彭城七里的苏轼文化(一):瀼池

自古以来,云龙山的苏轼文化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引来无数游人前来拜访,上到皇帝下到普通百姓,对他的人格魅力无不欣赏有加,他的旷达、潇洒、率真、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体现了恬淡旷远的独特襟怀。

黄茅冈
云龙山苏轼文化景点有放鹤亭、黄茅冈、醉卧石床、张山人旧居等。今天,揭秘一处体现苏轼率真、潇洒性格的景点,这处打上苏轼文化烙印的景点不太为世人所知。这就是苏轼笔下的瀼池。也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寥寥无几的和苏轼有关的古迹之一。

为了了解这处古迹,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放鹤亭和张山人草堂的最初位置。苏轼在《放鹤亭记》中介绍:“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苏轼记载了放鹤亭位于云龙山的西麓。明代的时候,文学家都穆在《游云龙山记》中讲到:“黄茅冈,其下即宋张山人放鹤亭故址。”可知张山人草堂位于黄茅冈附近。

明白了张山人草堂和放鹤亭的位置,就比较容易讲这处古迹了。

曲港跳鱼
这个水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时期建造土山汉墓的采石坑,人为开凿,长方形,大概有40平方,下方没有出水口,遇到雨水只能溢出来,瀼出来。

这个水塘有人命名为“曲港跳鱼”,这四个字取自苏轼登燕子楼诗,和这个水塘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苏轼来徐州的时候,徐州百姓叫它“瀼”, 三点水右边加一个襄阳的襄,瀼是徐州方言,是溢出来的意思,我们经常把水溢出来了叫“瀼出来了”。

1078年,苏轼醉后登云龙山,写了一首诗记载了这个水塘。

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 其二

万木锁云龙,天留与戴公。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

荠麦馀春雪,樱桃落晚风。

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

在“万木锁云龙”后面,苏轼特意注了“山名”二字,说明这首诗写于云龙山。

当时,苏轼醉后访张山人,来到张山人的门口却没有进去。苏轼在这里用了“雪中访戴”这个典故,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徽之,有一天夜里下大雪,于是喝起酒来,喝到酒酣处,突然想起自己的好友戴逵,然而戴逵住的地方距离他有一百多里,就是这样,他依然下定主意经水路前去拜访,划船划了大半夜才到到了戴逵家,到了戴逵家门口,王徽之掉头就走,仆人感到诧异,就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是一个典型的魏晋风度的例子,魏晋士大夫行为风格比较率真、潇洒、脱俗。

由于喝多了,也就头晕脑胀,以至于路都迷了,只知道“人在瀼西东。”这个瀼就是这个水池。

苏轼也是一位率真之人,他来到张山人的家门口也没有进去,折头回去了。

这种率真的心态值得当下思考,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遵从内心,不攀附权贵,不随波逐流,不为五斗米折腰,才能活成一个真正的自我。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