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①用胳膊围住别人,使靠近自己。②用绳子等把松散的东西聚拢到一起,使不散开。③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
揽:①持,把持。②延揽。③采摘。④通“览”。看,观察。《庄子·在宥》:“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揽洞前形势,仍西渡中溪。”
揽:①把持。②执持。③围抱。④招引,接纳。⑤采撷,摘取。⑥把松散的东西聚拢到一起,使不散开。
综上,“揽”本指持、把持,即把某物握在手中。《释名·释姿容》:“揽,敛(聚集)也,敛置于手中也。”现代汉语中的“揽总”“独揽大权”中的“揽”,就是此义。也引申指采摘、摘取。《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王逸注:“揽,采也。”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很普遍。如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古代汉语词典》未收入“揽胜”词条,但古代汉语中确有“揽胜”一词,字面意思是“采胜”,即“采集美好景色”,比喻“观赏美景”。如清代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游于滇楚,临流揽胜,慷慨悲歌,久之赋归。”明代吴承恩《寿乔母郭夫人障词》:“两淮揽胜,伫远恋于瞻云;三晋流芳,庆长生于爱日。”近代蒋士超《秋日百花洲绝句》:“登临揽胜词人惯,洗马池头吊灌婴。”
由于“胜”和“秀”意思相近,古汉语中也常用“揽秀”指代“观览美景”。《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即收有【揽秀】:言观赏秀丽的景色。丁复等《同永嘉李季和望钟山联句》:“揽秀目颙颙,讨幽心养养。”
【览胜】观赏胜境。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一:“寻奇出后径,览胜倚前簷。”欧阳修《与刘侍读》之二十三:“临觞览胜,宜不为厌。”
览:①看。如:阅览;游览。《史记·秦始皇本纪》:“登兹泰山,周览东极。”②通“揽”。采取;摘取。《国策·齐策一》:“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高诱注:“览,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胜】观赏胜景。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寻奇出后径,览胜倚前檐(笔者注:《古代汉语词典》中“檐”为“簷”)。”
除此之外,笔者发现还有一些古人用“览”表达“看”的意思。如: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揽胜”和“览胜”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有一相同语素“胜”,都有观赏美好景物的意思。
“揽胜”和“览胜”的词义偏重不同。“揽胜”偏重于“揽”,强调把远近所有美景都收于自己眼里。“览胜”偏重于“览”,强调观赏眼前的优美景色或游览胜地。“揽胜”注重强调“看”的这个动作,更多地带有一种主动、积极的意味,强调观赏者的参与感,如同用双手拥抱、把握美景。“览胜”更注重强调景色,强调的是观赏的广度和深度,是一种全面、整体的观赏。
“揽胜”和“览胜”的修辞效果也不一样。“揽胜”比较含蓄,而“览胜”比较直接。
在实际运用中,人们用的是“揽胜”的比喻义“观赏美景”,而不是其字面意思“采集美景”。也许正因为如此,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多倾向以“览”替“揽”,直接用“览胜”表示“观赏美景”。
《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收“揽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揽胜”“览胜”都列入词条,但以“览胜”为主条,释义为“观赏或游览胜景、胜地:庐山览胜。”而“揽胜”释为“现在一般写作‘览胜’。”
可见,古汉语中用“揽胜”,现代汉语中多用“览胜”,从词源上看,“揽胜”比“览胜”资格老。在表义上,二者其实也略有不同。
有学者认为,“揽胜”与“览胜”并非全等异形词,还是让二者同时并存,让人们自由选择使用,比较妥帖。
笔者认为,既然目前权威辞书均未收入“揽胜”一词,只举例了“览胜”,就没有再用“揽胜”的必要了。
作者简介:
吴天敏,现任渑池县作家协会主席,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党员教育讲师。
《河南思客》审稿员、签约作家。连续四年以上获得“河南思客优秀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