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竟有七十二庙,有的还成双成对

作者:胡惠有

洋河竟有七十二庙,有的还成双成对
洋河镇素有“七十二庙”之说。一个方圆不过十余里的镇,有70多座寺庙,堪比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清和民国时期,白洋河镇由宿(迁)桃(源)两县分治,镇上有两套行政管理机构,有的寺庙也成双成对。本文仅列举几例。
01
关帝庙

洋河中大街号称十里长街,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关帝庙,世人称为“东关庙”“西关庙”。

西关庙。西关庙为晋商所建,位于中大街西端,临街,坐北面南,山门上有“关帝庙”三个大字。三进院落。第一进供奉佛教的文殊菩萨;第二进院供奉道教的文昌帝君;第三进院供奉关圣帝君。
山西会馆也在西关庙第一进院内。明天启二年(1622)立的《山西会馆主持茔地碑记》,刻有“本会馆旧有主持茔地三亩余坐落西关庙西首”字样,证明西关庙建于明代。
上世纪50年代初,西关庙被西圩高级社借用。人民公社时期,为西门大队部,后改建成西门村办公楼。2010年拆除。

东关庙。东关庙位于洋河圩东门外,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

道光二十六年(1846),庙内作启圣楼,次年,尹耕云撰《启圣楼碑记》:
古之御大灾、捍大患、有功德于民而载祀典,史不绝书。然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刚大之气充塞宇宙。自后王君公以至愚夫愚妇,莫不念之而生敬,望之而生畏。
……
河标右营游击驻扎洋河镇。康熙十年,鼎建关帝庙,正殿巍然而列祖享祀犹缺。前升任游击李公辉连,援据祀典,请帑议建后楼。甫奉准而之淮安新任,鼐于道光丙午秋七月,来权斯篆。帑适至,乃率弁属涓吉相宅,鸠工庀材,凡五月而楼成。所以慰带心而隆祀典也。
《碑记》记述,这座关帝庙是朝廷为驻军“河标右营”所建,后又在庙内建了后楼——“启圣楼”,祭祀关公先祖。
上世纪50年代初,东关庙成为小街高级社办公地,后改建为洋河镇小街小学。
02
三官庙

三官庙是供奉三官大帝的寺庙。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道教普遍的说法是,尧为天官,舜为地官,禹为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西门三官庙。明清时期,洋河镇西门村称为“白洋里”“白洋村”,这里有一口古井,水质清醇甘洌,冬暖夏凉。到了酷暑盛夏,方圆数里人家都到这里取水消暑。
白洋里的民众认为这是“三官”赐给他们的福气,为了感恩,便在古井的北面建起了三官庙。庙占地约两亩,建有两座大殿。庙前有一块大拜石,上有祀拜三官神的碑文。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上香祀拜的人络绎不绝。
辛亥革命时期,三官庙无僧侣主事,由庙旁百姓照料。民国时期,大殿年久失修成为危房。1946年,被国民党军拆去修建西堤头碉堡。
庙依井而建,井因庙而名。三官庙建成后,人们把古井称为“三官井”。2010年,洋河酒厂扩建,三官井纳入洋河酒厂储酒罐区。
东圩三官庙。东圩三官庙在洋河镇的大东门外,形制与西门的三官庙相似,但规模宏大,香火鼎盛,有庙产二顷四十余亩。清咸丰十一年(1861)被烧毁。
洋河竟有七十二庙,有的还成双成对
03
奶奶庙

奶奶庙通常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泰山奶奶),也有供奉观世音菩萨或妈祖的。

米市街奶奶庙。米市街奶奶庙又名“新兴庵”,据说供奉的是“送子观音”,建庙时间不详。清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捻军刘天福、李成部由安徽入宿迁,进攻归仁集。正月二十六日,捻军一部进攻洋河镇,米市街南头房屋多被焚毁,奶奶庙被毁。
铁钟地奶奶庙。洋河圩南面有一组寺庙,其中有座奶奶庙。奶奶庙旁,有一口古朴的大铁钟放在地上,据说是河南省发大水,被洪水冲到这里的。钟高一米有余,一人搂不过来,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为“铁钟地”。
该庙建于明初。正殿供奉奶奶神,两侧配以侍女。神像上伏着无数光头赤足、神态各异的婴儿。奶奶神是职司妇女生子,儿童成长之神。进庙求子的人,只需带点香烛,带一用绒线编织的扣子。焚香燃烛许了愿,将绒线扣子套在一个婴儿的脖子上,叫做“扣百子”。过了些时日,有了儿女后,再来这里“还愿”。
抗日战争时期,铁钟地奶奶庙毁于战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孕产妇和婴儿健康有了保障,“奶奶庙求子”成了人们记忆中的往事。
洋河竟有七十二庙,有的还成双成对

作者介绍:胡惠有  1952年出生,长期在京杭运河船闸上工作,现任洋河新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