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苏辙打算定居徐州的前前后后(上):文/于克南(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苏轼:在经受过失意贬谪之后,还是以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欧阳修|苏轼|黄州_新浪新闻

苏轼知徐州两年,秉持济世泽民思想,抗洪水、寻煤炭、劝农桑、修苏堤、建黄楼,为徐州做出了莫大贡献。披览苏轼文集,无意间发现一个秘密,为了履行一个十多年前的约定,苏轼曾在徐州买田置地,打算和苏辙一起在这里安家落户。

一个被亲情羁绊的约定

亲情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比高官和厚禄更重要。苏轼和苏辙感情甚笃,情同手足,不仅是兄弟,更是知己,苏轼诗:“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苏轼多么希望两人能够一起,不再经历离别的伤感。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24岁的苏轼通过了制科御试,以大理寺评事赴任陕西凤翔府签书判官。赴任之时,苏辙依依不舍,寸步不离,从京城开封一直送到郑州西门,相送一百五十余里。离别之时,苏轼和苏辙约定,如果官场太累,追求高官厚禄还不如辞官隐退,苏轼诗《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32岁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陷入党争漩涡,为了躲避这场无休止的争斗,自己主动请求外任地方官。八年时间,一连三番外任,杭州、密州和徐州。
苏轼移知徐州,相伴而来的还有苏辙。兄弟俩已经七年没有见面,聚少离多促使两人有了不再分离的想法,于是,苏辙把来徐州的原因讲了一通,苏辙诗《逍遥堂会宿二首》:“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辙这次来徐,是为了“早退为闲居之乐”而来的,打算来了之后就不走了,所以出乎意料地在徐州一连待了三个多月,一直在等待,一直在等待,等待苏轼买田置地,把新家的事情安顿好,可惜苏轼没有做到,故苏辙诗有“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之句,苏辙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误以为以前的约定这次可以实现了,可是到现在依然还是在漂泊。
此时,苏轼在徐州城西南看上一块宜居之地,由于和农民没有谈妥,和苏辙的承诺也就一时无法兑现,当苏辙想去参观的时候,苏轼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本来要去城西南的,却去了城东南,苏辙诗《明日复赋》:“放舟城西南,却向东南泊……人生适意少,一醉皆应诺。同游非偶然,后会未前约。”苏辙明显在埋怨,埋怨哥哥没有履行往日的诺言。
苏轼的性格特点比较张扬外露,苏辙的性格特点比较低调内敛,但在买田置地这件事情上,两人表现出来的态度截然相反,苏辙表现得非常张扬,苏轼表现得非常低调,定居徐州的内情基本上都是苏辙透露出来的。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