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写作的感情审美“气势”(作者: 周 波)

刍议写作的感情审美“气势”(作者: 周 波)
平时与文友一起闲聊,常议某作家(作者)作品有气势、感情有力度。其实,这与作者感情力量的矛盾运动密切相关。没有阻遏,没有感情的“水位落差”,就没有“飞流直下”的感情气势,作品就显得软弱无力、索然无味。

真正具有写作热情的作者,总希望在自己作品中,充分显示完整感情力量的运动过程,使作品表现出力量、速度的审美“气势”。

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例,曹雪芹逐步蓄积了那么多“悲以深”的感伤意绪。然而,一腔郁结之气,并没有被森冷的“末世之感”所窒息。

恰恰相反,由于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反而在重重压力之下昂起头来,向着禁锢人们感情流水的“闸门”奋勇冲击。

我们可以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具体描述中,听到了曹雪芹力图打破“郁结状态”的悲愤激越的呐喊!无论是贾宝玉的狂言,还是林黛玉的眼泪、晴雯的怒火,以及那么多人的内心骚动和血泪倾诉,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曹雪芹经过蓄积和酝酿,日渐汹涌起来的内在感情力量。

汇聚到“郁结点”上的曹雪芹的忧愤之情,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时代压力,由于得到了新世纪晨星的吸引,在压抑和反压抑矛盾中,形成了搏击感情“闸门”的潮汐;我们无须屏息侧耳,就能够透过那些充满生气的人物形象,听到作者心底的“惊涛拍岸”的感情强音!

写文章、作文,应当努力具备曹雪芹这样的“运气”功夫,应当在感情的矛盾运动中,将人物性格的演化、情节的起伏和曲折、文字节奏的轻重缓急等等,自然巧妙地带动起来。

我们在此讲的不仅仅是叙事文学,抒情性作品、论说性作品,同样应当如此。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诗作,马克思、列宁、毛主席、鲁迅等伟大思想家的论说性作品,无不一气贯通、气酣意畅,以清晰的层次、有力的节奏,完整而生动地展示出作者感情力量的矛盾运动过程,从而使作品中对立统一诸因素融为一体,显示出动人心魄的魅力。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