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山下的那些人 (作者:罗伟元)

10.21 伏龙山滑翔伞+栲栳山小环线+鹤鸣古镇

我的家后面有座山,两头瘦小中间高高的胖胖的,似如龙背。打老远瞧着,像一条俯卧而卷缩的巨龙,难怪咱们当地的人称它为伏龙山。山脚下有条河,人们叫它西河。

西河的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断流入了嘉陵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省政府决定在西河的下游拦腰堵截。采取人工开挖达十年左右,一九八五年建成并下闸蓄水。以灌溉、旅游观光、发电、垂钓为主,形成了西南最大的人工湖升钟湖。

大自然赐给了人们植被,还有少许平坦的耕地。升钟湖的形成再现了无数道风景并提供了丰富的 “ 乳汁 ” ,它们共同造福了山上的百姓。在这儿,我想称伏龙山是 “ 父 ” ,西河是 “ 母 "。

山上住着罗、赵、袁、吴、许、冯、隆,(按罗家岸的男性划分)以罗姓为主。人们刀耕火种,穷困潦倒散居在这不足一点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少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平生没啥本事,就一个爱好,喜欢叙旧。偶尔,想起从前,远来近道的人都瞧不起罗家岸。特别是完男提亲,一说到这个地方外姓人总是摇着头说 : “ 谁愿意把娃儿打发到罗家岸那个地方去。”

其实,他们只瞧地理,莫识人文。不要小看这个地方,从古自今真还出了不少的人才。

先祖雍彦贵在朝为官,才貌出众,皇娘暗求私通。不敢拒之,只好跪求一饶,后降至河南三江知府。雍公为人正直,不愿再染红尘,怕引杀身之祸,便连夜逃迁。历经数十载艰难爬涉,最后止步立脚于伏龙山下,隐姓埋名改雍姓罗,取名罗家岸。人丁兴旺,却又遭张献忠剿四川,罗姓仅存三丁繁衍自今数十代。

继雍先祖之后,罗氏幺房出了一位 “ 武生 " ,那就是高祖罗仕武。高祖力大无比 ,远来近道的人都叫他 “ 武爷 "。 相传,武高祖上山挖柴疙瘩从不用斧子与锄头。只要看中了哪个疙瘩,不论大小,都是采取就地搬大石头来回撞击。

有一次,七八个棒老二( 匪 ) 路过武高祖的住处,正见武高祖用一只拳头支垫着大石磨,另一只手正在扫里面的残粮。棒老二头领惊呆了,急忙给他的兄弟伙打了个手势并说道 :“ 今天,恐怕过不了这条路,赶快往回走。”几个弟兄嘴里嘀咕着,有的踏了下脚,大家都缩头缩脑离开了。 武祖淡笑着说 :“ 你一个个不行好,啷个不从这儿过去呢?” 过去的石磨不管上下哪一方随便也要称上个好几百斤,啷个不吓跑那几个棒老二嘛。从那以后,武祖用拳头支石磨的故事巳传遍了方圆几百里,一直流传到现在。

上有 “ 武生 ",下有 “ 墨客 ", 舞文弄墨者文人也。传说与观察相结合,我作了个归纳,大文人应该是罗氏上房的罗玉蕴(号罗含辉)。 罗含辉出生在清末,辉煌于民初。他博览诗文,好之地理,擅长书法,以一手颜体而闻名剑、南、盐三县。在世几十年间,方圆几百里地的碑文都留下了他的大手笔。 一代全才罗光辉:生于民国,卒于二十一世纪初叶。平生与他相处甚短,但对他了解一二。书法、诗文、阴地阳宅,石工、木工、竹编………无所不能。

石雕达人罗光德:生于清朝末年,卒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勒石为生,擅长石雕,以狮子著称而享誉十里八乡。 长寿女性肖金华:祖籍,大坪镇五一村,生于 1928年 ,现年 94 岁,身体健康,是迄今罗家岸健在的高龄人。她勤劳、善良,讲卫生、不挑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繁衍生息:饱经风霜数百年,足迹遍天涯才子佳人垂千古。 承前啟后:历尽沦桑千万载,暂住不岀家安居乐业盼何年。 时代变迁:改天换地谱华章,后人超前辈智慧胆识换新颜。 忠孝两全:中华孝道扬美名,一代大孝子嗣候父母传千秋。

百善孝为先。忠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做到忠又要做到孝,一般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我的同辈兄弟罗怀林做到了。 罗怀林十岁左右离开了罗家岸,入赘绵阳崔家。取名,崔罗………读书:听老师的话,刻苦学习,从不放过一道难题,每年都评为优秀少先队员。从军:苦练军事技术,冲锋在前,服从上级指挥。从政:听党的话,跟党走,团结同志,两袖清风。在家: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在他父母面前是个好儿子。

夫妻俩承担了养父母与妻子的父母共四位老人直到寿终,左邻右舍从未听到他俩的一句牢骚话。怀林的生母中年得病,他接到绵阳治疗并担负了全部费用。随后,把生父也接到了绵阳,这一赡养就是二十年左右……… 他每年都要回罗家岸看望老年人,给他们送米面、礼品、发红包。并长期支持罗家岸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达数万元。

古今的罗氏大家族人才辈出,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以来,罗雄兵是第一位走出伏龙山的大学生。随后有数十名青年离开故土进了各大学的校园。成了祖国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有志者事竟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部分青年、中年人拎着行囊离开了父母与孩子奔赴东西南北淘金捞银。罗国志算是闯南的杰出代表,率先在深圳市成立了保安公司,为各行业培训输送了优秀的保安人员。

大家的包包鼓了,有的继续在外挣钱,有的选择回家创业,带动乡亲们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自筹资金加政府补贴修建了水泥公路达到了户户通,雨天进出不沾泥。自来水、天燃气进了家家户户。农家小院、村容村貌换然一新。摩托、小车并不是稀罕,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昔日的伏龙山,现在的罗家人,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人居环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城市的飞速发展,大部分年轻人留在了城里。买房、买车,让子女进城读书,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品味城市生活。 山上剩下的是老人,七十多岁、八十多岁的最常见。他们守住了家、守住了田园,把部分不成形的小块地采取原始的耕作也不弃种。这就是勤劳、纯朴、善良的罗家人,真的难能可贵。 他们有收获,有喜悦,也有忧愁,体现了这代人强大的“ 承受力 ” 。闲耍,几个年龄段的人在一起说这说那还是挺开心的。偶尔,他们的脸上也露出一种表情,那就是无奈。

乡村振兴,推动了乡村的文化发展。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城市里有的农村也有。广场舞逐步走出了城市来到了山村,在山村里生根、发芽。

罗家人接受广场舞应该将近有四个年头。当初,由何素清父士牵头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个人。一路走来,吵吵闹闹,分分合合,真的不容易………一支健康、活泼、舞技水准较高的广场舞蹈队巳活跃在村广场上。 她们中间,最小的四十多岁,最大的八十岁。晚上,从四面八方而来。有走路的,骑摩托车的,还有开小车的。春夏秋冬,完全有一种 “ 依赖 "。

今年的重阳节,全村几百号老年人举行了庆祝活动。罗家(红旗三社)的广场舞队的扇子舞《二〇二二九九重阳节》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最近,几个老年人商量,准备把闲置的原村办公室利用起来,成立:西水镇红旗村三社广场舞协会,西水镇红旗村三社老年俱乐部。将营造一个有组织性、安全性、健康性融一体的活动场所………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伏龙山下的人,他们身上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也许,我了解的只是皮毛。从前的,留下的是传说与记忆。现在的,承传的是精神与品质。往后,罗氏人的故事更精彩。

但愿伏龙山更绿,西河水更清。罗家人四季平安,人财两旺 !

(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