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
夜半买饼人(之二)【作者:刘向侠】
可是这事越传越凶,闹得人心不安。刘县令只好青衣小帽,独自来到皮三烧饼摊,访问事情真假。皮三见来人自称是邳州县令,慌得赶忙端凳捧水,将遇见女鬼的事,从头到尾一五一十讲说一遍。 刘县令…
-
不朽著作显奇功 一一刘洪海抗击疫情作品选 (作者: 黄兴洲)
刘洪海应时顺势,塑造出一批抗击疫情的泥塑作品,并且因陋就简,自己垒窑烧制,为邳州,为祖国留下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传世之作,件件倾注着他爱国家,爱人民,爱护生命,热爱艺术的高尚精神。 …
-
撒帐歌大十撒 (作者 :曹云启)
一撒红罗帐,红罗帐里天仙降, 秦弄玉在凤楼中,襄王巫山阳台上。 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昌, 百年同偕老,今日共醉白云乡。 二撒合欢乐,合欢床上卧鸳鸯, 韩翠平诗题红叶,张君秋眉画兰芳…
-
人是从哪来的 (作者:隋启明 周伯之 郭鹏)
听老辈人传讲,这世上本来是没有人的。人是从哪来的呢?是打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不是。是打树老柯巴树老柯巴:树的枝桠,也叫丫杈。上结的吗?也不是。 人呀,是人祖娘娘女娲制造出来的。用什…
-
磨道上的文化(作者:黄兴洲)
苏北鲁南这地方,祖宗传下来的生活饮食习惯,主食是煎饼,吃煎饼的好处太多,一是煎饼好储存,好携带,食用方便,与菜好搭配,吃起来还香,回味无穷。 干了潮点水凄一下,上饼鏧上溻一溻。软乎…
-
苏北盐豆(作者:通缉饭划)
活在苏北,大部分人肯定吃过四大名菜“盐豆、萝卜干、咸菜、豆瓣酱”。 今天就谈谈这个四大名菜之首”盐豆子”。邳州人会喊它“臭盐豆”,因为他确实有一点臭,不臭的…
-
我的香包情结 ( 李佰侠口述 : 陈景胜整理)
我今年56岁了。小时候,我受母亲的熏陶,爱上了刺绣,学会了做香包。那时候,我的一双手特别灵巧,绣出的香包惟妙惟肖,受到邻里的喜欢和好评。我做香包已经坚持了30多年。 那时候,一针一…
-
能人杨洪凯(作者:刘波涛)
(右起第二位是杨洪凯老师)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不假,慕名而去,我与邳州市速度联络站黄兴洲站长、冯焘、栗洪民、黄海生四位老师,前往民间艺人杨洪凯作品展览室观赏,用事实来证明一…
-
群雕栩栩话洪海 (作者:黄兴洲)
刘洪海先生的民俗群雕,丰富多彩。每一樽泥雕都倾注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他今年才五十六岁,他已把两个儿都培养成大学研究生,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非遗传承文化的实物,展示给当代和未来的人…
-
民俗(作者:黄兴洲)
独轮车(一)黄兴洲土车不倒只管推,对襟小褂津汗水。独轮碾出新世界,非遗文化一路随。 (二)碓窝子 坦然举碓杵金豆,笑容微微畅心曲。谁家媳妇椎新粮?一坨胶泥塑得活。 (三)木匠 鲁班…
-
她的农民画登上了中国最高殿堂 ——记邳州农民画家张士彩 (陈景胜)
张士彩,女,1968年2月出生,初中文化,家现在有六口人,住在邳州市徐塘新区190号,从事农民画创作近30年,她的农民画登上了中国最高殿堂。《小竹园》、《小桑园》在1992年第二届…
-
哑巴渡与袁湾两武举的传说 (作者:王鹰起)
相传乾隆年间,紧靠陈楼镇圈子村的沂河岸边有一个古老的渡口–哑巴渡。渡口因有一位哑巴老人摆渡而得名。据《邳志补》记载,陈楼镇圈子村即为老沂河“哑叭渡口”。沂河发源于鲁山怀…
-
方言拾趣:有一个地方叫邳县
有一种昆虫叫咣咣蜓,有一种手帕叫手捏子,有一种支持叫架势,有一种聊天叫拉呱,有一种称呼叫熊孩子,有一种打包叫遮菜,有一种批评叫吵呼, 有一种招呼叫搁哪的,有一种爱叫喜喔你,…
-
散文:不能忘怀的邳州剪饼
南方人好吃米,北方人爱吃面,苏北小城土生土长的人啊都喜欢吃煎饼,尤其对菜煎饼更是情有独钟。当你走向我们的集镇,走进我们繁华的小城,中式快餐已遍及城乡,但无论它如何发展始终取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