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一城,只要时间允许,总会去寻访这座城的博物馆和书店。
博物馆需要用白天相对完整的时间,常常不能如愿至少不能尽兴。书店就不同了,随时可以前往,停留的时间可长可短,即使是任务繁重的出差之旅,晚上去书店的时间总是有的。就算晚上也有要事,只要这座城市有24小时书店,深夜也可以去。因此,大半夜的,走在陌生的街道,前往一家24小时书店,几乎成了我到一座城市必做的事。有24小时书店的城市,总让我更感温暖。
来沈阳出差,要寻访的是歌德书店。东三省第一家24小时书店。这天晚上,气温零下二十度,裹上羽绒服就往中山广场奔去。
中山广场中心是主席像,广场周围,有不少奉天时期的建筑,民国风格、日本风格、欧洲风格,诉说着沈阳20世纪的变迁。
歌德书店就在中山广场旁的中山路,一栋建于1923年的欧式建筑。红色外墙,即使在夜晚也很显眼。
室外不说寒风呼啸,但至少是凛冽的,加上车流的轰鸣、商家的吵嚷以及走路时羽绒服帽子与耳朵摩擦的声音,种种混杂,很喧嚣。可是一进店,喧嚣立刻被隔绝在了身后,读者、店员都在专注而平静地看书或做事——全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店内设计风格是新古典欧洲风,歌德和他的箴言在显著位置,装饰、桌椅和很多角落也都是欧洲元素。
我原本对欧洲风无感,甚至觉得在中国城市搞欧洲风无非就是强装文艺不伦不类,可是歌德书店至少在这一栋建筑内征服了我。
走进歌德书店,感觉一脚跨过了任意门,像是真的来到了一家几十年前欧洲的书店,仿佛《查令十字街84号》的故事正在这里发生。
沿扶梯上楼,墙上的照片拍摄的都是读书人,装裱的很庄重认真,如同向读书人致敬的摄影展。
最喜欢两张,一张是一位盲人女士伸出双手触摸盲文书,另一张是民国的一群孩子坐在街头看小人书。
在店中静静地浏览架上的书,走过书架旁正在认真看书的读者,也会猜想一下他们的职业和故事。
正想着,走过一位环卫大叔身边。他的身份不用猜,因为马甲后背上印着“沈阳环卫”。

他来到二楼,环视了一圈,大概是没有看到可用的空座,便安静地倚墙而立,与店员低声交谈。店员似乎是他的老友,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的很轻松随意。过了一会,店内的清洁工走过,抬头看到了环卫大叔,笑着打招呼:“好长时间没来了哈?”大叔应了一声,点头微笑致意,极具绅士风度。
我沿着书架走着,不知不觉再次经过了环卫大叔和店员身边,恰好听到环卫大叔在说,“《肖申克的救赎》写得很好,前阵子读了……”
现在想来有点后悔,当时应该停下脚步,听一听大叔怎样评价《肖申克的救赎》,甚至和他聊聊,还有什么别的读书心得……可惜当时没停下,走了过去。
寒冷的冬天,环卫工人休息时走进书店,暖和暖和,聊聊天,这样的画面已经很好。
冬夜沈阳的歌德书店,环卫工人与店员谈论着《肖申克的救赎》,宛如一位绅士,却又十分寻常,毫不做作,这样的画面更加美好。
外面很冷,书店内很暖。这是2020年1月11日晚的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