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惊雷震天 喷发彩虹
闪开!
王杰大吼一声,挺身扑上去。
“轰隆!”一声,惊雷震天地,喷发七彩虹。
惊雷不及掩耳势,英灵冲天飞——!
1965年7月14日上午7点30分,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帮助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民兵训练爆破技术,在进行最后一项训练“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时,他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认真细致的按程序进行操作讲解。突然间,由炸药包代替地雷的爆炸装置意外爆炸,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王杰奋不顾身猛扑炸点,随着着一声巨响倒在血泊之中。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噩耗随雷鸣声传出,战友飞快跑过来,抱起瞪眼张口血肉模糊的王杰吼叫,没任何反映,这才猛然醒悟他已壮烈了。手抚他脸闭眼合嘴,随之又从他腿上撕下一块被炸烂的破布,擦去他脸上的血说:“英雄,舍己1人,保住了12条命啊!”
更为悲伤的是未婚妻赵英玲,她正在家中准备“十一”结婚事宜,听到噩耗后,捶胸顿足哭天喊地:“天呐!失去了姻缘,失去了心上人。前年俺在家定好日子做好结婚准备,可你把喜事让给了别人。去年春节,你说小赵年龄偏大,再一次让他先结婚。今年咱订好的,十一国庆节,可你提前走了,3年等了个永别。王杰呀!你可让我咋办哪!大闺女,我也要为你守孝尽忠!”
王杰牺牲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当地干部群众和部队战友考虑到遗体保存不住,地雷班的民兵们开始为王杰赶做棺柩。当地干部群众强烈要求,英雄是在当地献身,应该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部队经过认真考虑,同意了大家的要求。
7月16日上午,张楼公社党委和工兵营党委联合召开安葬仪式,男女老少约1500多人冒雨参加追悼,公社书记丁如光在灵柩前领路。他们按照当地风俗将王杰安葬,周围村庄的百姓抱着扎花、纸幡等从四面八方涌来。
下葬时,天宫动情,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送行人泪水和着雨水高呼:“英雄!一路走好!”
王杰事迹像春风催蕾,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全国各大报刊,电台发表与王杰有关的报道就达1300多篇,其中,10月30日和3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刊登和播发了王杰日记摘抄,新华社记者和《解放军报》记者联合发表了长篇通讯《革命青春的赞歌》。1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习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崇高精神》……
第一章
生逢乱世 心红志坚
1942年秋,正是农民抢收抢种的大好季节。然而,山东省金乡县城北华堌村农民却携家带口,东窜玉米地,西钻高梁棵,南蹲芦苇荡,北跑羊山头,跑反躲避日本鬼子清乡大扫荡。村干部日以继夜,带领强壮男、女民兵,边保护村民安全转移,边抓住时机与鬼子打麻雀战。
村民王儒堂拉着快要临产的夫人张苏颖,随人群艰难转移,刚走到一崖壁处的庄稼地里,实在走不动了,便躺在一花丛边上休息,约半个时辰,生下一男婴。
战乱时期生孩子,性命都难顾及,对起名也不讲究,何谈什么富贵?母亲说:“是在庄稼地里花丛边上生的,乳名叫小芳吧。”
父亲说:“按王家宗辈排位,应叫‘尊明’。”
王尊明天资聪明讨人喜欢,3岁时就能哇啦哇啦的唱几句八路军打鬼子的歌。一个残冬的晚上,八路军转移阵地路过华堌村,时值天寒地冻,部队怕惊扰百姓,以班为单位找避风处宿营,三班恰好在王杰家西山墙边处,班长乔其胜刚刚放下背包,小尊明趔趔趄趄来到他面前,拉着他的手往屋里拽,说:“爹说外边冷,叫上屋里睡,已将屋里收拾好了。”
乔班长带全班战士走进门里,尊明爹已把地上打扫得干干净净,战士们放下背包地铺休息。小尊明坐在乔班长铺边要他讲打鬼子的故事,讲了一个他还要听。乔班长很喜欢他,从挎包里掏出个手电筒嬉逗他,说:“我还不知你尊姓大名呢?只听大叔叫你小芳,是男是女啊?说对了有奖。”
小尊明哪见过这么铮亮的玩意儿,张口一句,说:“我是男子汉,大爷们,俺叫王尊明!”
“好!有气魄。”乔班长将手电筒递给他说,“尊明好。不过,我想改为杰更好!天资聪明,杰出人才!”
王儒堂怕影响战士们休息,冲东厢房喊叫儿子的小名,说:“小芳,过来睡觉。”
儿子尖腔怪调说:“我是男子汉,叫王杰。”
“好好好,王杰王杰,过来睡觉。”父亲帮儿子脱掉衣服盖入被窝内,王杰兴心不减的打开手电筒,照着父亲的脸说,“爹,以后别芳芳芳的,太烦人了。从今天起,乔班长起的名字,我叫王杰!”
父亲帮儿子关了手灯说:“王杰,好儿子!睡觉,睡觉。”
王杰一觉睡到红日当空,乔班长和全班战士已没了影踪,他哭喊着要找乔班长,父亲无奈,只好安慰说:“王杰乖,等你长大成人后,我送你参加八路军。”
“说话当真?”儿子把父亲的话深深埋藏心底。
抗日战争胜利,金乡解放,全村人男女老少倾巢出动,敲锣打鼓迎接八路军进驻金乡,开始建立民主政权。
巧合的是,那夜宿营在王杰家的乔班长已提升为排长,老远向他摆手呼叫,“小杰,我们又回来啦!”
王杰飞快跑上去抱住他腿,既高兴又抱怨,满含喜泪,说:“还班长呢?说话不算数,说好的就住我家不走了。可我起来,你们都无影无踪了。走,去我家。”
乔其胜弯腰抱起王杰,帮他擦去眼窝的泪水,说:“掉泪不是男子汉,这次回来不走了,就住咱们村,帮你们建立自己的政权,让你当国家的小主人。”
“说话算数?”王杰天真的眼神盯着乔其胜问。
乔其胜口词真切,说:“相信我,八路军从不谎言。”
共产党八路军赶走日本鬼子,帮金乡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政府,轰轰烈烈的锄奸反霸活动,在王杰幼小的心灵里深深的打下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烙印!
王杰5岁这年,人民政府刚刚建立,政权还未十分巩固,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革命的幼小生灵扼杀在摇篮中,暗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组织“还乡团”烧杀、血洗革命根据地。金乡华堌村因王姓多改名为王庄村,是攻击重点目标。还乡团来势凶猛,又是深夜,村民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家家户户都沉睡在甜蜜的梦境之中。
这天深夜,王庄村群狗狂吠声惊动了村政府的乔其胜,他急忙带领政府武装队向王庄村反击还乡团,但还是晚了一步。当他们赶到时,王杰家已被抢掠一空,房屋被点燃,一户燃烧,风吹火旺,全村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武装队和村民虽然奋力灭火,但留下的全是被化为灰烬的悲惨景像。
全村人望着余火未熄的残壁瓦砾,怒气冲天而发,呼声雷动,震撼天地,“打倒蒋介石反动派,建立人民的天下!”
“打倒蒋介石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王杰率儿童团与自发组织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呼口号,送情报。配合人民解放军,送饭,送开水、弹药,跟踪追击国民党匪军,追至金乡境内羊山,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分进合击的歼灭战。
乔其胜率武装队和解放军三营官兵隐蔽在羊山头树林中设卡布置口袋阵,作好伏击准备。二营从半山坡处堵截匪军北窜,一营从羊山西南采取赶羊入圈法催促匪军进口袋阵。
时值下午3时,乔其胜看到顽匪进入三面合围的口袋阵后,“嗖”的一声从腰里拔出驳壳枪,扳开机头,高呼一声,“打”!轻重火力纷纷压向敌群。
“撤!”国民党匪团长正在得意忘形时,突遇火力拦截,看势头不对,急忙指挥人马回撤。
一营长早布防为一字长蛇阵守候等待绑扎布袋口,端支冲锋枪当头拦截,边扫射边高声喊叫:“一个的不留,统统消灭!”
匪军迎头碰上猛烈火力,招架不住,只好调头向北,行走不到一里山路,又遇二营火力拦击,吓得匪团长调转马头直向丛林深处奔去,人马还未接近丛林,乔其胜一枪打在马头上,战马懵然栽倒,将匪团长甩出丈远。
“冲锋号!”乔其胜望着战局一定的盛况,冲司号员吼叫一声。
冲锋号山头上吹响,解放军纷纷跃起,从四面八方向布袋阵核心冲去,负隅顽抗者当即击毙。匪团长看大势已去,带头交械举手投降。
大败蒋匪军,金乡彻底得解放,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庆胜利!
第二章
改天换地 人民当家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金乡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洋溢着欢天喜地的社会主义合作化高潮,王庄成立了建国后的第一所小学,王杰身背书包,兴高采烈的唱着革命歌曲,和赵雨生等同学们欢快的行走在上学的路上。
课堂上,老师用粉笔将“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醒目口号书写在黑板上,王杰学三遍就能默写下来。因他勤奋好学,团结同学尊敬老师,集体主义观念特别强,很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六一”儿童节那天,他和赵雨生等几位同学,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王杰有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激励他奋发向上。
翌年春天,他与同学一起到村北万福河畔植树,一开始便倡议与同学们竞赛看谁挖窝快、植根好、成活率高。不单单是口中叫几句,而是真拼实干,不顾手上血泡钻心疼,一人一天栽了20棵幸福树。晚上收工刚刚回到家门口,听说朝鲜前线派人到金乡征集志愿军入朝参战,年方10岁的王杰扔下铁锨,连饭都顾不得吃,急慌忙找到党员“五爷爷”要求参军。
五爷爷亲切地告诉他,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可你年龄还小,可以做些别的善意工作,同样是支援抗美援朝啊。我们金乡文化落后,特别是女同志们,文盲不少,你可以把学到的知识,传教她们吗。”
“好!我听五爷爷的。”王杰即报名担当了“扫盲”工作班的“小先生”,定时为在家带孩子的妇女们上门教课。
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是一条振奋人心,由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光明大道。但由于人们受千百年小资产阶级生产意识的影响,误认为“合作”就是充公。王杰家庭养了一头牛,家庭生活殷实一点,父亲道不是怕入合作社吃亏,他是怕加入合作社没有那么应心饲养的行家里手而饿瘦他家的大黄牛,有点顾虑重重。
王杰连夜做父母亲的思想工作,说:“参加合作社,有利于大生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广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父亲仍不放心的说:“一草二料三绞拌,夜半还要加一餐,膘肥体壮力气大,拉犁拖耙跑得欢!精耕细作全靠它。就怕没人——”
“行了!”王杰打断父亲的话说,“不就是个喂草吗?我保证——”
“你保证个屁!”父亲抢拦儿子的话茬,说,“嘴上没毛,说话不牢。有哪个那么尽心尽责,舍得用料?精绞细拌?半夜还再起来喂两槽?”
王杰起身边卷铺盖边说:“我就不信了!看他哪个敢破坏合作化运动。”
“坐下!”父亲吼儿子一句,问,“你要干什么去?老子没说不入社吗。”
王杰有点惊喜,试探的口气问:“这么说爹妈都同意了?”
父亲瞪了儿子一眼,说:“老子不愿落个拉儿子腿的后进社员,明天把牛牵过去吧。”
王杰有了父亲的明确表态,同意第一批率先入社,他才心满意足的上床睡觉。
纸里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王杰深夜劝说父母加入生产合作社的美誉,很快传遍了金乡家喻户晓。
王杰年满13岁时,被王庄村老少尊崇为“农业合作社”小的当家人。大年三十这天,饲养员请王杰为社里的牲口棚写副横匾以示新年吉祥,他未加思考,提笔写下“爱国爱社”四个醒目大字,张贴牲口棚门迎面正上方。
饲养员望着他那公正大雅的笔迹,跷拇指赞扬说:“有智不在年高,无智枉活百岁。小小年岁,公心为众,将来定是有用人才。”
王杰受合作社公共牲畜棚的吸引,从此与饲养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干脆把铺盖搬到饲养棚里,白天上学,晚上在饲养棚里做作业,夜间帮助年老的饲养员拌槽撒料及一些琐碎事物。他每到一个槽头,牛马都摇头摆尾,对他这位小主人亲昵倍加。暑假期间,王杰也心身不闲,主动承担了收购喂牛马的青草饲料,以斤数兑换工分的繁重任务。
一天,本家二哥前来交草,王杰抽出把草一看,当即拒绝说:“里边夹带这多泥土,牛马不吃,妄混工分?不能收。”
二哥将他拉到一边说:“认那么真干啥?又不是你一家的合作社,能亏几分?”
王杰满脸认真,公私分明,说:“一分也不行,合作社是大家的。损公肥私的事,决不能任其发展!”
“你以为你是谁呀?是在世包公?以后别叫我二哥,我们王家也没你这个兄弟!”二哥恼羞成怒,将带泥土的草甩得满地都是,从此与王杰断绝了兄弟关系。
王杰得罪了一人,赢得了全体社员的夸奖,说他是“一心为公”的好少年。他的公心也在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向深层次发展。这年夏秋之交,鲁西南久雨成灾,王庄处于一片汪洋地势。王杰傍晚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集体仓库被积水包围,立即飞快将此事报告给保管员。
保管赶到现场一看,大惊失色,说:“大水浸泡,房倒屋塌,为防止公共财物被水淹没,我决定通知全体社员连夜将仓库存物转移到安全地方。”
王杰当即自告奋勇,说:“去吧,在社员到来之前,这里由我守护仓库大门,保证不让一滴水进入仓库。”
仓库距社员居住区域有一里多路程,在保管员回村组织社员的两个多小时里,王杰冒雨搬泥块在仓库门口打起拦水坝,一直到群众赶来,随又加入了搬仓运物行列。
社长看着被污垢糊成泥人般的王杰,当众夸赞他是“扛大梁的小社员”。
一波未平,又掀一波狂涛巨浪。王庄大汛,万福河水猛涨,村民快速转移。转移途中,王杰发现村中马棚里还有一匹马没牵出来。人畜同灵感,马见洪水涌浪,挣着缰绳在水中嘶鸣,王杰见状,不顾自己不会游泳的危险,毅然只身涌入齐腰深的浑水返回村子,从即将倒塌的马棚里解下马缰,并骑马凫水到达安全地带,而他却因劳累冻呛昏了过去。
金乡县连年受灾,给村民们带来了极度生活的困难,王杰兄弟姊妹多,父母为了解决全家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带着弟弟妹妹迁往内蒙古阿荣旗那吉屯落户。从此,王杰就在伯父王廉堂家一起生活。
王庄由原轰轰烈烈的合作化生产管理,上升为公社化大生产集体所有制,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这年秋冬,公社掀起积肥沃田运动,王杰与同学赵雨生一起,坚持早起捡粪积肥,生产队给他们“插红旗”,以示奖励。同时,王杰还在村里的黑板报上定期抄写《小麦栽培知识》,普及农技科学知识。
王杰在兼学品优的基础上,很注重劳动创造财富的哲理名言,经常会同所在班级同学到郭七楼村助民劳动。他是深翻土地的突击队成员,并担任了班里的生活委员。有一次,他带领同学们一起到10里外的粮站运米,由于米袋泄漏,沿途撒出一些米粒,有的同学为了赶路,拽着他胳膊,说:“不就是几把米吗?赶不上开饭时间可是要饿肚子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王杰边引用古训,边蹲下身子拣米,坚持一粒一粒地拣起来。由于耽搁了时间,这天晚上他赶到家时,饭堂里的人早已人走灶凉,只好饿了一夜的肚子。
金乡县一中升学考试后第3天,王杰约最要好的同学田秀琴一起去学校看录取公示榜,正好赶上县兵役局开始进行新年度征兵动员,听了征兵动员报告后,他毅然放弃升学打算,决定从军服役。当即写下决心书,也是他入伍前的第一篇日记:“人一生以服从祖国需要为最快乐,服兵役为第一志愿,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为第二志愿。”并到征兵办公室向前来接兵的指导员马向明讲明了自己的心愿,说:“决心应征入伍,保家卫国。”
马向明闻听,点头同意说:“很好!报名体检,只要合格。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兵!”
编 委:
主 任:汪春恩
副 主 任:路兴录
委 员:黄兴洲 ,宋端凯 ,刘波涛
评论列表(3条)
王杰精神流芳千古
王杰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王杰精神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