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写作兴趣与激情——《晚霞如歌》后记 (作者: 杨玲)

只有写作兴趣与激情——《晚霞如歌》后记 (作者: 杨玲)
我已耄耋之年,第五部拙著《晚霞如歌》是我的收官之作。我既没有高学历,更没有文学天赋,只有写作的兴趣与激情。闲下来喜欢读读写写,自娱自乐而已。
说来话长。1952年我读初中,因小学毕业辍学两年,当了小农民,学习种菜种庄稼。我对种辣椒、吃辣椒特别有兴趣,一次作文课,我就写了题为《种辣椒》的诗,也不知什么叫叙事诗,就是分行写而已。从种辣椒写到吃辣椒,最后写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意想不到的是,老师竟给了大大的红红的5分。5分是当时苏联计分的最高分满分,一下子把我写作信心提高了。对写作有了奢望,就积极写稿投给学校每周一期的黑板报,稿件几乎都刊登在了黑板报上。
我不仅对写作兴趣浓厚,对读书的兴趣更甚。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小学能识字读书起,除学好课本,课外书就不离手。父亲高中毕业考取飞行学员之后,把读过的书都带回家里,放在一个大木箱里,满满的一箱。这是未曾谋面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遗产,胜过万贯家财,我也继承了父亲爱读书的基因。书有《古文观止》《中国文学读本(五册)》《世界文学读本(五册)》。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大顾小学还有阅览室,课外时间就去阅读。我还订阅《展望》《中学生》等杂志,购买了《李有才板话》《地球的历史》等书籍。语文老师还推荐我读鲁迅先生的《鸭的喜剧》《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我的阅读范围大大超越了小学生的水平。到读初中时候,更是图书室、阅览室的常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作品。借书证书名填的满满的,阅览室里的杂志也读了不少。如饥似渴,充实自己。
1956年暑后,到运河中学读了一年速师,阅读机会更是如鱼得水。冬天天寒地冻,温度降到零下18度,大运河结了厚厚的冰,在冰上可以拉重车。我摘抄《教育报》,左手和左脸面颊冻破了,古典文学家谭丕模先生研究中国四大名著的文章整篇整篇的摘抄。语文老师顾视哲先生知道后,曾借阅做教学参考资料。他还在关于评价刘备摘抄的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写了发人深省的话:“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这句话也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在运河中学一年里,我经常为学校黑板报写稿。我是班学习委员,也是学校板报通讯员,每期黑板报上几乎都有我的投稿。年终被评为模范通讯员,奖励一本图书。我还给《邳县大众报》投稿一次,《除去野草好长苗》得以发表。
1957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不论教小学还是教初中,我都用微薄的工资订阅了几种教育杂志:《人民教育》《江苏教育》《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牢记“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还要是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要坚持继续学习,不断充电。我曾参加高师函授,多次到徐州面授,因搬家盖屋未能坚持参加结业考试。到运中教书后,又参加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结业11门,仅因一门未结,未能拿到大专学历。
我幼小命运多舛,小命多次都是捡回来的。第一次病的奄奄一息,舍到庙里,祭了法名当了小和尚,不治而愈。第二次在胸部生了毒疮干疽,无钱开刀,买膏药贴了个把月才好,胸口留下一个凹下去的疤痕。第三次小学毕业辍学,拉车上岗累得口吐鲜血,以后每天面部发热发红,不治而愈。后来体检时肺部有两个钙化点,医师说,得过肺结核。我能活到耄耋之年,应该敬畏生命,感谢上苍!
写作回忆录《红烛春秋》是在1978年,在徐塘发电厂职工子弟学校时萌发的念头。因为我这一生历经风雨坎坷有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写下来自己的一生,留下蛛丝马迹,留给后人一些念想,断断续续写了几万字。到运中后,利用夜晚下班后继续写,那时候是用笔写,到退休后的2008年写完,约30多万字。其间与老同学、老同事顾大勋,董亚民老师,运中老同事刘企华,吕论老师,请他们看文稿补充修改。有一天见到忘年交徐景洲老师,和他详细谈了出书的事,从书名,章节等都认真商量,才把书名定为《红烛春秋》。我对文稿做了很多修改,选了另外十多篇文稿,又联系近十位同学写了与我相处岁月的感受,这样“回忆录”、“文选·其他”、“桃李芬芳”三部分,就组成了《红烛春秋》一书。吕伦老师联系北京90高寿的皇甫束玉先生为书名题签。顾大勋先生作序,2009年五月出版,7月5日举行首发式。
《红烛春秋》出版后,在运河中学高中部东校科技馆举行热烈隆重的首发式,到会来宾近300人,有恩师、家长、母校的领导,老同学,老同事,任教各校学生代表。作者和多位来宾致词,最后演出文娱节目,向来宾赠书。
在孩子的帮助下,我逐渐学会了在电脑上码字。我买了照相机,学会了摄影,这样写稿拍摄照片就方便多了,写书的速度就快起来了。努力提高写作水平,不断阅读关于如何写作的书,如《写作语典》《写作例典》。时隔两年多,我又开始整理第二部书稿。书中收集多年在《邳州日报》《邳州文化》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红烛春秋》出版后写的文稿,以及国内外朋友来往的书信等,近500页。这本书由运河师范副校长吕立言先生作序,《邳州日报》总编周伯之先生校对,该书仍由皇甫老先生题签,2012年8月出版。
只有写作兴趣与激情——《晚霞如歌》后记 (作者: 杨玲)
出了两部拙作,意犹未尽,又出第三部书《醉美夕阳》。这本书很别致,是一本照片和文章的合集,前面有80多幅彩照,记录了我和家人生活、交友,到国内外旅游等高兴浪漫的欢乐情景,文章记述了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韩国的异国风情与国内的云南、贵州等地的风景名胜。忘年交、书友文友徐景洲作序。老同学、老同事董亚民题签。最珍贵的是首页为90多岁高寿的恩师戴启汉先生赠诗墨宝,吟唱了师生一个甲子的深情厚谊:“绛帐春风暖 骊歌六十年 韶华怀倜傥 潘鬓见萧然 功业奋蹄志,文章裁玉篇 秋阳清气爽 篱菊傲霜寒。”这本书于2016年8月出版。
我从1957年走上教育工作时,就养成记日记的习惯,至今从未间断。以一年365天计算,60年就是21900多天。我在2019年出版一本日记选作为纪念。日记选分三编,第一编《杏坛编》,是1965-1966年、1985-1994年在运师附小、运河中学任教时写的,当中20年没写,因为政治运动不敢写。第二编《红烛编》是1994年退休到2011年开红烛书店经营书刊这一段,第三编《赋闲编》是2011到2019年的。本书由90高龄的北京史学家史晓风先生题签。
一个人是否有感恩之心是道德的底线。我从小时是病苗、独苗,后来能成为有用之才,最知道感恩。我虽然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但从小知道尊老爱幼,从不打架,口无秽言,父老乡亲不仅没有人另眼相看,歧视我,还高看我。1949年,不到12周岁,还是未毕业的小学生,就被村里干部举荐到区里填写公粮单。1951年又被举荐到县人民政府学习填写土地房产证。学习后下乡村辅导填写当了小先生,吃了两次供给制革命饭。当时二区区长丁如浩,说我太小要继续上学,有困难找他。他们都是我少年时的贵人,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我对他们感恩永远,对故乡的父老乡亲也一生感恩在心!
我想引用北京一位朋友,《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段存章先生的来信表达我的心声:
杨玲先生:
您好!全家幸福!
收到您的大作《杏坛春暖》,翻阅中首先被两篇文吸引:《寻父记》《慈母四十周年祭》,激动中先给你回了电话,今写信再说几句。
你寻父费尽千辛万苦,千书万信,没有“落空”。我觉得你真正“寻到了父亲”,你父亲就在革命军人的名录里,你父亲就在你的骨血里,你父亲就在亲朋好友的爱心里,你父亲就在幸福的天堂里。他老人家有灵定会望到你这位孝子的身影!
我觉得是政治运动使这个不幸家庭更加不幸,雪上加霜,苦中更悲。你伟大的母亲双肩扛起塌下来的“天”,从地上站起来照顾患病的婆婆,支撑儿子上学,抚养幼小的侄子侄女,特别是头上戴着八年的地主帽子。重压之下必有勇夫(妇),正如你说:“在母亲身上充分体现了东方女性勤劳、善良、贤惠的传统美德”。我认为应该再给老人家性格中加上“坚毅、刚强”,谁家男子汉能比得上她!把你这根独苗苗(弱苗苗)培养成大树,承受了人间的一切苦难,吞噬了成河的泪水,用生命抗拒生活,顽强地活着,终于换来了不幸中的大幸!可歌、可泣、可赞,你为母亲立了块大大的碑!
你二女儿李芳的成功,为你家三代人圆了一个世界梦。她自费到国外,攀登绘画艺术的高峰,实现中西文化的结合。通过读你写的和她写的多篇文章,想到李芳的志向、兴趣、追求、选择不一般,很有个性,独思独悟,从她奋斗的路程里,从她奋斗的身影里,从她表露的言语间,看到了你家祖父辈遗传的文化基因,在新一代身上展示出来!
说到底,还是时代变迁,得益于大环境,大气候,改革开放风顺了,人心大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多了。你的家史,可以看到国家的百年史,福中有祸,喜中有悲,不幸中有大幸,你的两本大书《红烛春秋》、《杏坛春暖》做了真实的记录。为此,我祝贺你,敬佩你,学习你!
回信寄上一本小书,笑纳!
段存章
2012年10月15日上午
在极端困难的家庭里,能健康成长,是祖上阴德,亲人关爱,母校大顾村小学、邳县师范、师资短训班、运河中学栽培。恩师教诲,友人相助,才成就了我。尤其对出五部拙作题签、审稿、编辑、修改、校对等一系列事务付出辛劳的徐景洲老师,皇甫束玉、史晓风、吕立言、顾大勋、顾钦雍、董亚民、李超然、周伯之、杨光正、刘企华、吕伦等诸位先生,我常存敬畏之心,深深感恩!
杨 玲2o23年4月
时年八十有七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老马
    老马 2023-06-28 22:00

    被杨玲老师的不屈精神感动。艰难的生存环境,特殊的家庭,多灾多病的童年,都被一一化解克服,最终挑李满天下,红烛耀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