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葬花吟》映出中华文化杰出光辉 (作者:周 波)

黛玉葬花图片_林黛玉葬花图片_微信公众号文章
近些年来,在中国乐坛演奏《葬花吟》二胡曲,可以说是盛况空前。特别是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先生演奏该曲,更让听众荡气回肠。

聆听曲目,时常让人回忆起《红楼梦》里有两次葬花的情节。第一次见第二十三回:三月中旬的一天,宝玉携一套《会真记》于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之间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大半来,落的满身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到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此时见黛玉肩担花锄,锄挂花囊,手拿花帚走来,正是来葬花。这一次葬花,是浓郁的春光、纯洁的爱情、诗意的戏曲三者的交织。

第二次葬花见第二十七回:在祭饯花神之日,大观园内女孩子们都到齐了,独不见宝玉来。宝玉到花冢葬花,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听到了不觉痴倒。宝玉听到的即是那感天动地的奇文,堪称《红楼梦》主题歌的《葬花吟》。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最早研究《红楼梦》的李希凡先生称赞:《葬花吟》,不就是林黛玉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吗?

两次葬花,两种意境,两样况味。在这方面,曹雪芹的多才多艺是无与伦比的,也只有他这样的天才,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一部涉及领域极广的百科全书式的奇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世界小说史、文学史,甚至艺术史上的奇葩,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学与艺术增添了荣誉和光辉。据统计,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不少于十四种文字的53种不同译文本,在世界各地发行。全世界需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的人,应读一读曹雪芹的《红楼梦》。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