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中国农民画创作高潮的《老黄牛告状》作者张开祥谈创作经过

开启新中国农民画创作高潮的《老黄牛告状》作者张开祥谈创作经过

(左起 陈景胜,刘向侠,张开祥,张士伦)

我叫张开祥,1934 年生,高小文化程度,原籍邳州市陈楼镇新营村,现在户口所在地是黑龙江省龙江县正阳马场。从 1970 年离开新营村,我已四十七年没回老家了。邳州市退休的老干部张士伦先生准备编写一本邳州民间艺人从艺生活的书,他多方联系,跑了很多地方,通过我的亲戚和我联系上了,并送我一本《邳州农民画集》。我这才看到《老牛告状》这幅画。我一看画,就知道这幅画不是我画的,更不是张友荣画的,我本来本身的诗也给改了。为了正本清源,我必需把《老牛告状》是怎么出台的,它对邳州的农民画起到什么影响,为了这幅画,我才离乡背井47 年的前因后果,讲出来,还原一个真正的《老牛告状》。

开启新中国农民画创作高潮的《老黄牛告状》作者张开祥谈创作经过

我为什么要画《老黄牛告状》

1956 年的夏天,记得好像是 6 月初,当时农村成立了高级合作社,我们新营村为新盛社,辖 18 个队,我当时任新盛社的团支部书记,宣传队队长,还兼任治安工作。这一年收麦时,天旱无雨,院许三队,因社员吸烟引起大火,把三队小麦全烧光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准备提醒其他队,注意防火,别再发生火灾。我到社木业组找吕木匠,叫他给我做 18 块木牌,上边写着“注意防灾,麦场禁止吸烟”。我把木牌插到每个队的麦场上。当我插到 16 队时,正碰上新盛社社长单凤云,他对我说 :”14 队的饲养刘 ×× 偷饲料,我要召开社员大会,要批评这种损公肥私的坏弊端。你经常给《邳县大众》写稿子,《邳县大众》用了我不少稿子。

我插完防火牌子,回到 6 队饲养棚前,看到牛正在吃草,我这才想起社长对我说的话。我原先给《邳县大众》写稿子,多数是表彰好人好事,这偷饲料的事不好写。我灵机一动,拿来粉笔在大路边墙上画了一幅画 :一头老牛跪在一个人面前告状。画好后,我怕人看不明白,便在画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也算我的诗吧。内容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老牛两眼泪汪汪,找社长去告状,社长呀,社长,我白日耕地,夜里打场,社里发我的饲料粮,都让狠心的饲养员刘 ×× 扣光,刘 ×× 呀刘 ××,你是多么狠心肠。”当时我们陈楼乡历属官湖区,官湖区的文化站长韩召贤下队,看到了我的画和诗,便找到我,对我说 :“小张,你这幅画很好,你画在纸上,画好后捎给我。”按照他的要求,我便把这幅画起名叫《老黄牛告状》画到了纸上。我记得画好有 4-5 天,韩站长捎信来说 :这幅《老黄牛告状》我报告请示给县文化馆高馆长,高馆长听后很高兴,叫我把这幅画赶快送到县文化馆。也该巧,区里召开团支部书记会议,我没法去。我便找到我本家侄子张友荣,(他比我大 12 岁,没文化,也不会画画),叫他把这幅画送到县文化馆。张友荣送去后,回来对我说 :“文化馆的领导把我的名也添上了”。我对他说 :“把画交给领导,就交了差事,由他们去办吧!”我现在才看到画册里的《老牛告状》给变换了,《老黄牛告状》改为《老牛告状》,诗也给改了。画比我画得好,画面改为张友荣画,我配的诗,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老黄牛告状》的功德

《老黄牛告状》交给文化馆后,县里派了工作组来到了陈楼,在我们社召开了现场会,会上叫我发言,讲了《老黄牛告状》的绘画经过,然后叫张友荣发言。他到了主席台,憋了半天说了一句话 :“这画是俺叔画的!”说完就没词了,引得全场哈哈大笑。这事我如今还记得清清楚楚。乡里在这次会上,要求每个队都成立美术组,总顾问叫我当,每个队至少要泥五块黑板,每块黑板都画上画,画的内容都是合作社好,积肥、送公粮、挖河沟。那阵子可忙坏了我。我不单要画画,还要到各村去指导。

我们乡壁画搞好了,到了 1957年的 6 月,老县长李清溪调来,在我们乡召开了全县画画的现场会,到会有几百口人,开过会,到各队去参不雅观。

1958 年,全国都在大跃进,放卫星,看谁吹得厉害。为了配合这个运动,全县开始了画墙画,我画了一棵水稻上坐三个小孩,又画了一个玉米棒子上骑三个小孩,还画了一幅连环画:一个人从马车上跳到汽车上,从汽车上跳到飞机上,从飞机上又跳到火箭上。当时全县壁画搞得好的,我们陈楼乡、八集乡、车辐山乡、老梁还画了一幅飞机撞玉米的画,我还去参不雅观过。邳州市的壁画搞得很红火,上级来了不少干部、画家,还有各级的记者。我当时是位红人,忙人,他们一来便要我介绍情况,他们称我是邳州壁画第一人。

开启新中国农民画创作高潮的《老黄牛告状》作者张开祥谈创作经过

我离开家乡的原因

1955 年至 1957 年,我担任我们社的团支部书记,那时我年轻气盛,积极上进,疾恶如仇,碰到一些歪风邪气,敢批敢斗。对一些小偷小摸,都是我组织批斗会,这样便得罪了一些人,画讽刺画得罪一些人,那时年轻,不懂得做思想工作,只要看到一些不良现象,就敢斗敢批,还画到墙上。这样一来,便得罪了不少人。政治运动时期,一些人起来造反,当了队里的领导,我也靠边站了。

我当时所在的队,叫第六生产队,队长是我过去处理过的人,他当队长时,处处报复我。那时没有计划生育,我家五个小孩,连母亲八口人,我一个在队干活,那时工分不值钱,一个工分才 4 分钱。因此我家年年透支,人口多劳力少,张 ×× 有权,把我所得口粮扣在队里,只给三个大人的一半口粮,为了省些给我母亲和小孩吃,我俩只能吃三分饱,我饿得不行了!听说关外干活能吃饱饭,我没和家里任何人说,偷偷地爬火车去了黑龙江省龙江县正阳马场(民办马场),那时也不管国营、民营,能吃饭就行。场长到公社给我开个 8 口人的准迁证,我回到家把全家搬到龙江县正阳马场。

已经退休的张士伦先生,费了很大劲才找到我,并给了我很大鼓励,并称我是邳州农民画第一代作者,是功臣,我听后很感动。农民画,邳州发展很快,现在画农民画得不像我们当年,那时我高小毕业,便是村里的才子,是文化人,现在画画的有大学生,高中生,最低的也是初中生。张部长要我把当时画《老黄牛告状》的事写出来。我虽然八十多岁了,但头脑很清楚,我把当年记忆中的那幅画,再画出来,也算一个纪念吧!现在改版的《老牛告状》已印了不少材料,出了书,还按改过的画为准吧,但说是张友荣画,我配诗我不同意,这本是我的东西,说成不是我的东西,我心中很别扭。说了那么多,不成形,让张部长见笑了。

2017年12月20日下午

【 本文:张开祥 口述 张士伦 刘向侠 陈景胜 整理】

附文一:中国美术网关于邳州农民画的介绍:

邳州农民画历史悠久。立春之日,有用红土画壁的习俗,在墙上画牛、马、驴、骡等牲口,镰、犁、耙等生产用具。20世纪50年代初起,翻身了的农民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画起了社会风情。一时间“乡乡村村有壁画,家家户户画满墙”,这一奇不雅观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和新闻出版界的重视。《人民日报》头版报道:“邳县第一个实现了壁画县”。于是,墙上画满了,农民又将画移到了纸上。出版社也热情地刊印了一本又一本的邳县农民画专集。邳州被誉为“农民画之乡”。邳州农民画风格自然,画面真切感人,多为歌颂生活、抒发美好愿望、鞭挞落后现象的内容,初期作品浪漫色彩极为浓厚。见饲养员克扣饲料,就创作《老黄牛告状》,见玉米丰收便画《飞机闯断玉米秆》,形容造肥运动便画《孙悟空难过火焰山》。周恩来总理曾接见邳县农民画家梁传魁。王朝闻、华君武、刘开渠等都专门去邳县不雅观赏并予以高度评价。李可染曾说:“画家画画用方法,农民画画用感情。”江苏省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均曾举办“邳县农民画展”。1988年,中国美术馆展出邳县农民画,社会各界予以高度评价。展出期间,有16件作品被外国友人购买,28幅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保藏。

附文二:邳州农民画五十年(作者:高伯华 尚化启)

邳州农民画是由传统民间绘画发展演变而来,以自由夸张的手法、强烈的色彩、浓厚的乡土气息为特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掘、培育、壮大,已成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的一种新的绘画形式。

邳州农民画的辉煌起于1955年。这年春天,陈楼乡新胜一社农民张友荣、张开祥,按照本社饲养员损公肥私的不良行为,创作了配有打油诗的讽刺批评画《老黄牛告状》,在群众中引起轰动性效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调查情况后,随即在农民中大力推广反映社会生活的绘画活动。全县各乡先后成立了各类美术创作小组,成千上万的农民拿起画笔,纷纷用锅灰水、红土、槐豆汁等便宜颜料在墙上作画,表达他们对农村火热生活的赞美之情。1958年,农民画形成创作高潮,全县骨干农民画作者达2000多人,村村有壁画,家家户户画满墙。农民画,将原始绘画艺术的粗犷浪漫,民间艺术的朴拙自由,漫画的夸张与宣传画的直率融合在一起,经《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邳县的农民画活动被政府部门定位为“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并在全国加以推广。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调邳县农民画赴京展出,组织召开推广座谈会,全国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以介绍邳县农民画为主的理论书籍、画册达40余种。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邳县农民画的新闻简报进行报道,在海表里产生广泛影响。国表里各界学者专家纷纷给予邳县农民画以高度评价,指出邳县农民画开创了中国美术史及世界美术史崭新的一页。1960年8月13日,在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上,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邳县农民画作者代表,并嘱咐说:“你们邳县农民画搞的好,要坚持生产,坚持业余,扩大队伍。”1978年,邳县农民画摆脱了“文革”极左的创作模式,回归民间,再度掀起创作高潮。并在南京、济南等地举办展览。1988年,邳县农民画再一次进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邳州农民画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色彩明快,吸取融汇了传统民间艺术精华,运用夸张、抽象、变形的现代手法,构图饱满,且具有强烈的装饰色彩。农民画描绘家乡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亲切动人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作品质朴大胆,生动鲜明,天然成趣,表达了农民内心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农村生活的艺术化记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

50多年来,邳州农民画经久不衰,生机勃勃,成果丰硕。累计创作作品数十万件,其中1000多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大量作品被国表里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购买保藏。

,

转发了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