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官庄村位于洋河镇南部,东西边紧靠河西庄村、冯桥村,北面和南面分别与王园村、富强村为邻。村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3亩,共964户,总人口4368人。
1956年,后早李的官庄、刘庄、夏庄、鲍圩、祝庄、金庄等自然村成立“鲍刘高级社”;老圩、夏庄和小庄等自然村成立“老圩高级社”。前早李的自然村庄也成立了“冯桥高级社”和“二庄高级社”。1957年12月泗阳县撤区并乡,早李乡撤销,老圩、官庄、二庄三个高级社划属仓集乡管辖。1958年7月人民公社化,改为三个大队。1960年二庄划给屠园公社。1963年初,泗阳实行小公社制,设仓集区,老圩、官庄、胡庙、王元四个大队组建成胡庙(大胡)公社。1970年撤销仓集区,并小公社为大公社,老圩、官庄大队又划入仓集人民公社,1983年,大队改称行政村。
“老圩”是李氏家族的“祖地”,也是李官庄最古老的村落。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及其它匪寇侵扰,李姓各庄修筑了土圩,人们把李氏最早聚居的村落称为“老圩”。老圩是早李的政治文化中心,当年早李乡政府的驻地。
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官庄等自然村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准备以“官庄”命名,但因爱园乡也有一个官庄,一个县的高级社不能重名,洋河的官庄只好另取它名。通过协商,决定用鲍圩和刘庄两个自然村的首字“鲍刘”作为高级农业的名称。
2001年泗阳县区划调整,老圩和鲍刘两村合并组建新的行政村,命名为“李官庄村”。早李和官庄两个承载着浓浓乡愁的古老村名融合在一起,成了这块热土的新名称。
与周边村庄相比,早李人更注重教育,明代就设有私塾。清代不仅有李姓乡绅的家塾,也有塾师自办的“蒙馆”,稍有积蓄的人家,都会让子弟入塾启蒙。
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夏运昌(字耀南)先生呈请筹办新式小学,原名洋河市立第四初等小学,后改名泗阳县第三学区区立第六初级小学校,更多的农家子弟得以接受新式教育。但私塾同时存在,两种教育机构并存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杨砥中同志于1972年7月调任洋河公社党委副书记,1976年10月担任洋河镇党委书记,是洋河主政时间最长的党委书记。杨书记在洋河工作期间,正是洋河镇从拨乱反正到蓬勃发展的非常时期。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洋河镇百业兴旺,特别是村镇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印刷厂、玻璃厂等老厂焕发青春;砖瓦厂、镇酒厂等新厂后来居上;各村办和个体酒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洋河成为淮阴地区第一经济强镇。时至今日,杨砥中同志所代表的一代镇领导仍是洋河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干部”。
抗日战争期间,早李乡青年踊跃参加新四军,积极投身抗日革命,沈林盘和刘长胜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刘长胜生于1919年,1944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身上有13处刀伤枪伤,可谓九死一生。1957年转业后,先后担任乡长、供销社主任、食品站长等职务。1965年出席江苏省工交财贸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被授予“江苏省先进生产者”称号。离休后回乡,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协助村镇做好各项工作,被仓集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李官庄乡风淳朴,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继承发扬。百善孝为先,宿迁电视台报道的《百里挑一好媳妇——陈金凤》,通过李官庄好媳妇陈金凤的故事,集中反映了李官庄村民的精神风貌。
陈金凤是宿豫区来龙镇人,10多年前认识了李官庄青年李虎洋,两人相爱谈婚论嫁。李虎洋家境不好,母亲30年前去世,父亲李成久又当爹又当娘,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大哥患小儿麻痹症,生活不能自理,李虎洋怕陈金凤嫌弃,想把哥哥送到福利院,陈金凤却不同意。婚后小两口和公公他们一起生活,陈金凤当起了家庭主妇。
陈金凤生了一儿一女,丈夫李虎洋在洋河酒厂工作,她也找了一份工作补贴家用,一家人生活还算宽裕。2014年的一天,公公李成久突发脑梗倒下,导致双眼失明。李成久不堪病痛折磨情绪崩溃,一度想要自杀,这可急坏了陈金凤。在三年的时间内,陈金凤不仅服侍公公吃喝拉撒,还每天还陪着他沿着庄子散步、聊天。在陈金凤的精心照顾下,李成久一天天好起来。李官庄的邻居都说“成久摊上了个好儿媳妇。”李成久也说:“我这条命就是我儿媳妇给的。”
七律 颂李官庄村
古山河畔李官庄,风雨沧桑历史长。
村舍红墙妆黛瓦,荷塘浅岸植垂杨。
酒香缕缕洋河镇,福气茵茵降紫堂。
不改初心跟党走,明天早李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