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 同里古镇(文、摄影/贾传军)

 江南运河 同里古镇(文、摄影/贾传军)

      苏州这个地方,我以前经常去,但去苏州同里古镇的次数却并不多,2021年11月我到苏州出差,表弟开车带着我到了同里,说是让我去感受一下古镇风情,算上这次,我已经来了三次,这三次的时间跨度较大,每次看到同里,都有很大的变化,但唯一没变的是同里这条连着各家各户的水道,镇子周围的“水”系四通八达,早已成为苏州硕大水网里的一棵璀璨明珠。不管是来到同里采风、观光还是旅游、购物,人们都习惯称同里为“水镇”。

        在江南水乡,象这样的小镇,可以说是遍及运河两岸。但同里镇,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古镇。同里的特殊在于车子开不到镇子里,游人、访客进入,只能步行或坐小船,船进,船出,格外忙碌。坐在船上,你不但能看到古镇诱人的景色,还能看到古镇全貌。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现状从宋代建镇开始,一直到现在,整整存在了1000多年!现在虽然有了发达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各种代步车,可游客的车,也只能开到镇子外的停车场。

 江南运河 同里古镇(文、摄影/贾传军)

  苏州同里水镇

  我是摄影爱好者,这个镇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生态环境非常好,古香古色,感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幽静和安详。整个古镇里除了送生活必须品的车再也没有别的机动车,也没有机动船。

      同里古镇水网水是清的,自然环境和枕河人家非常和谐,这里的老住户都非常客气,外来游客和当地人是友好的,水镇里没有围客叫卖的声音,仿佛万物生机都交织在这片幽静与安详的气氛中。说伊甸园,没有它亲近,说桃花源,没有它深情。小镇情深是柔静的深。到过这里的人们都说,甭管谁,只要一进同里,再纷乱的心绪也能安静下来。

      同里镇位于太湖之滨,大运河东约几公里,在南星、叶泽、庞山、九里和同里五湖之中。镇内被15条河道“川字形地分隔成7个小岛,镇上有各朝代的古桥四十多座,有南宋诗人叶茵建造的思本桥,元代的高观桥等。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小镇与众不同的特点。

      同里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通船。只有到了同里,才真正感觉到是走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中意境。

      同里古镇人们的自然生活有特点,一条河道就好比是一个大盥洗间!。这里的人们清早起来在河边刷牙洗脸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到同里水镇看到他们都是在河边,洗衣服、淘米、洗菜,包括洗碗筷,为了刷洗方便,镇内家家户户都在临水的一面修建起石阶,作为小船泊岸的小码头。同里人用水的方式,让游客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洗碗、洗澡、淘米、洗脚,同一地方,同时进行,互不干扰,习以为常。此场景现同里古镇仍可见到,他们这种习惯和大运河上航行的船上船员非常相似,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大运河上的船队,前档驳船洗衣服、甚至“方便”,后档驳船照样的淘米做饭,运河上和在运河岸边生活的人们可能是对水的理解是一样的,那就是“以水为净” 的古老信条。

      古镇上的老住户,有的早已住进楼房,家里有很方便的自来水,但年纪大些的人至今还是喜欢来到宽敞的河边尽情洗涮。

 江南运河 同里古镇(文、摄影/贾传军)

  同里古镇里的摇撸游船

  水镇的人爱水,可以说是自然赋予的天性。他们每个人和水都是最好的朋友。

      在同里,桥的概念基本就是路的概念。也可以说是桥把水分成7个岛的同里镇连接在一起的。这些桥,不仅仅是跨越空间的桥,也是跨越时间的桥,各个时代在这里都留下了自己的代表作。

      在众多的桥中,尤为著名的是被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这副对联生动地记录了当年这里文人雅士云集的读书之风。

 江南运河 同里古镇(文、摄影/贾传军)

  同里古镇内的石桥

  据说仅宋代到清朝期间,同里就出状元1人,进士88人,举人80人。许多有名的诗人、画家、学者、作家在这里诞生。

      文化遗址,文化遗物,文化遗迹,文化遗风,至今犹存。

      走进同里崇本堂,最能吸引人的,是它的各种雕刻。走进庭院,只见叠有湖石花台的小院里,天竺和红枫相映成趣,砖雕门楼面北伫立,门楼上方设置了仿木结构的飞椽斗拱,拱眼板上刻有祥龙细纹,下面是花岗岩制作的条石门槛,中置“黄狼箱”活络门闩,“一块玉”两端饰有如意香草纹,蹭的“包袱巾”上刻着宝相花,里面还有暗喻升官发财的“鲤鱼跳龙门”的深浮雕。门楼的字牌两侧各有一幅人物山水画,字牌上端庄有力地写着“崇德思本”四字。

      嘉荫堂,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该庭院高大宽敞,肃穆庄重。

      同里名门望族多,楼宇稠密、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有40余处,且至今保存完好。砖雕是同里民宅的一大景观,一般分为绘画与书法两大类,其技法可分浮雕、深雕、透雕、堆雕等多种。现存砖雕大部分在旧宅和园林的门楼、照墙、脊饰等处,尤以大量的砖雕门楼为多。

      观赏这些艺术品,不禁令人感慨!它们能躲过那场冰雪十年的浩劫,可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这些明清建筑之所以这样集中,又保存得如此完好,是有几方面原因的。同里四面环水,交通闭塞,天高皇帝远,战争绝少波及,既可逃避世乱,又可颐养天年,是封建官僚告老还乡,隐居安乐,求之不得的理想之地。于是,大量的解甲官员,归返故里,纷纷修建起可与苏州名园相比的庭苑。加上同里的农业经济几乎处于超稳定的状态,因此,使这些古建筑历尽数百年风雨而安然无恙。现在同里镇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象同里这样整个镇子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在全国虽说不是绝无仅有,也是为数不多的。

      退思园,更是同里镇的一大胜景,位于古镇新填街234号。到了同里,退思园是个必去的地方。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该园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返回故里后建造,园名引自《左传》中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退思园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横向布局,从西向东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园。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是用来作待客之用。庭院是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馆、岁寒居,做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院内有旱船和花木小景,院东有月洞门通往花园。退思园是小型园林的典范,在有限的地或和空间内,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天然博物馆,“退思园”更是在“水”字上作了精彩的文章。所有建筑贴水而修,因此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美学上也基称一绝!

      园林是设计空间的艺术,在充分利用空间上,设计者是费了一番苦心的,就连那一米见方的地方也不浪费。两块石头,几根修竹,构图简洁而又丰富,情趣盎然。

      同里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地区就业机会,古镇形象的良好传播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各地越来越多游客感受古镇的风土人情,同里水镇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积淀,形成以江南水乡为整体的“建筑、人文、工业”共同发展,扩大古镇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特色市场的份额。

 江南运河 同里古镇(文、摄影/贾传军)

  古镇内家家通水,户户有私家“码头”

  今日的同里古镇,已是大江南北、名扬海外的旅游胜地了。但是,同里依然保持着古诗中描写的“柳桥通水市,荷港入湖田”这么一种安然自在的生活风貌,同里水镇是个宜居、宜游,存古、求新的特色水镇,同里人做到了:居住者舒适,安居乐业:旅游者惬意,游忘思归。

 江南运河 同里古镇(文、摄影/贾传军)

作者简介  :   

       贾传军,1963年4月生,汉族 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共党员,1981 年 10 月应征入伍,1985 年参加云南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荣立三等功,1989年退伍分配到江苏省交通厅京杭运河苏北航务管理处徐州航务中心工作。现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江苏网、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摄影师,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幅大运河摄影题材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2018 年 9 月《京杭大运河 – 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 70 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镇江、常州等地展出,出版了《我的运河》个人专集图书并被浙江大学等图书馆收藏,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幅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 100 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                       

      微信:13805203123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