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之三(作者:顾遵亚)

走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之三(作者:顾遵亚)
京杭大运河不仅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给运河流域的人们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昌盛。新的文化气象,对运河的依恋与忧虑深深地影响着依河而居的人们,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了满足、继承和发展。使运河经济功能的增强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使运河沿岸的文化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运河风情浓厚。浓厚的风情,仿佛是对人类的报答,哺育着依河而居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中深深地打下了自已的印记。渔夫、船家、码头工和拉纤人找到了自已的营生,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形成了运河人生话的独特风情。

大运河有时也会发怒,吞噬着来往的航船,面对不测的风险,水手和船员祭祀河神,祈求神灵保佑。岸上的人们则建起各种祭祀建筑,点燃香火,祈祷亲人平安返家。

船上祭坛。行驶在运河上的船只,房有舱左边设立着祭坛。遇到风险或逆风时,船长在水手的的包围下将鸡头割下抛到水里,然后用鸡血滴在船的甲板、桅杆、锚和房舱门口,并在上面插上几根鸡毛。

运河的节庆 “开漕节”。冬去春来,冰雪融化后,运河漕运繁忙起来,直到深冬冰封雪冻,运河漕运才能傍歇。因些,每年的春,运河漕运伊始,都要举行隆重而热闹的“开漕”节。

大运河地区还是一些秘密会党的孳生地,在漕运发达和工商业繁荣的地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运河畔谋生的各类“行帮”和“会馆”发展起来,聚集在一起,建立各种秘密会党。运河会馆。运河中漕运的冲要,运河沿岸的商业城市经济活跃,随着外地商人的日益增多,南北货交易的日益频繁,为了互通声气、联络乡谊和进行商业竞争。

大运河历史文化名城点全国的总数的12.9%,在国务院公布的62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有八个城市在运河上,分别是:北京、天津、徐州、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和杭州。

航行在大运河上船形各式各样,形形色色,每种船的造形不同,使用范围也不同。

汴河船。汴河船的舵己经跟东汉淘舟的舵不一样,这是一种能升降,转动的舵,也叫垂直轴转舵。它的最大优点是操作轻便灵活,航道水深时,可以使舵降下,提高舵效,当吃水受限制时,可以用设在船头的绞车,把舵提起来而改用梢来操作。

戏船,就是可以演戏的船。最早利用戏船进行演戏的是明末时苏州虎丘塘的戏船一一卷棚,停泊在水中演戏,船头作戏台,船舱作戏房,观众坐在小船环绕在周围看戏。史载,清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扬州时,除驻跸行宫固定戏台安排妥当外,还要临时搭建戏台,沿金张灯演戏,水路俱设灯船、戏船。绮彩华灯,奏乐演戏,笙歌不绝,歌舞升平。

鸭船,红色的船底,绿色的船身,穿刺上方立着里昂横两竖的竹竿,那是船民用来晾衣物的。船板上,船民斜斜地搭着块木板,那是鸭子的“楼梯”,它们可以自由选择。是休息还是下水玩。

走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之三(作者:顾遵亚)

花船,扬州一带的水上妓院。这种船的船体宽阔庞大,没有风帆,船上的建筑采用民族传统的房间结构,雕梁画栋,彩绘装饰,华美璀璨,可载客十至数百人不等,供当时许多有钱人游乐,风靡一时。

厘金船,厘金船是漕运中用于征税的船只。19世纪中叶一一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除云南(同治十三年)和黑龙江(光绪十一年,1885年)外,厘金制度己遍行于全国各地,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运粮船。是江南水乡的一种小型货船,船身狹长,平头干尾,常见.船底部平滑,隔舱多,具有结构竖固、吃水浅、破浪好、便于驶帆等特点。

龙舟,公元605年。中国的南北大运河修成不久,隋炀帝和他的嫔妃们乘坐这种龙舟,从首都洛阳到扬州游览运河。龙舟长达54.6米,高12.3米,甲板上有4层宫殿式的楼房,上层设有正殿、内殿、四周轩廊环绕。中间两层共有120个房间,房内用朱红涂漆,状以金碧珠翠,雕刻极为绮丽,垂挂着一串串用五彩羽毛或丝绒制成的穗子。下层是供侍从和水手住的地方。

常熟河船,就像张开的七把扇子,它是太湖捕捞银鱼的拖网渔船,船的两侧各悬挂两快披水板,是为了减少船向下风方向横漂,增大船的直线稳定性。

结束了博物馆的参观,想起了我们家乡邳州市驻地一一运河镇就座落在运河边上,京杭大运河从我们家乡流过。又仿佛脑海中又回荡起小时候听到的轮船汽笛声。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远河,它还是世界的运河,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无可比拟的。“长城与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到刻划的两条有形的线。长城以其屏障功能保卫着农耕文明的平安,那么运河则以其交通功能为这个文明的大地注入勃勃的生机。
(完)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