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一些城市每有大型活动,有关部门在宣传、迎检等环节上的说法、做法,常给市民传达某些误导信息。例如,类似“创造优美环境,迎接某某检查”一类的标语口号屡见不鲜;又如,为了迎检,市场关闭、店铺停业、公共厕所关闭等弄虚作假事情一再发生。
表面环境暂时好了,百姓的衣食住行却受到影响,综合环境不仅未得到改善,有时还下降,老百姓感觉一些环境的临时改善是作秀,而不是为自己造福。
尽管大家都曾为环境改善尽心尽力,却常常感觉不过是一场大戏中的演员。大幕一落,演员们自然会从各类角色中走出来,回归常态,于是就有了乱扔乱弃等不拘小节的事情发生。
还有一些人、一些单位摸准了环境整治的脉,知道“节日环境”和“检查环境”一般来日无多,才敢在活动过后公开摆摊、大胆排污。
有关部门经常号召百姓从自身做起,爱护自己的家园,而在创建和验收环境之时,老百姓真实的声音却很难得到反映。假如有关部门的环境整治行为,就是淡化百姓利益的短期行为,又怎能要求老百姓保持得长久?
其实对于改善环境而言,包括大型活动和节日庆典,只是个契机。一切活动都是暂时的,而老百姓的日子是长久的。环境的创造者是老百姓要极积参予,验收者、享受者和维护者也应该是老百姓。
广义地说,环境既有“碧水蓝天”,也应有“人文心态”。让百姓真正感觉到,政府对环境的整治力度,不因“迎接检查”过了而减弱,让市民、百姓真正感觉到改善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造福,而不是单纯为什么“检查”、为什么“节日添彩”、为什么领导的业绩增项。只有这样,市民、老百姓才能由表及里地舒服称心,才能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地促“特殊特别环境”为常态环境,碧水蓝天、美丽中国的愿景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