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峄烽火:连载(作者:顾勤功)

葛峄烽火:连载(作者:顾勤功)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是游击队队歌中的一句歌词。八年抗战期间,积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蒋介石的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政策下,既得不到国民政府的武器裝备,自己也无兵工厂。起初,我军所使用的武器,有的是游击队员自己带来的;有的是依游击队的名义向私人借来的;有的是在抗战的号召下,群众自动献出来的。这些武器质量较差,大多是“土造枪”,什么单捣一、十字拐、老套筒、汉阳造,中正式算是好的。这等低劣的武器,如何抗击强悍的日寇?因此,我军的武器主要来源就是取之于敌,用战斗中从日、伪、顽手中缴获的武器,来武装自己。

在缴获来的枪支中常有残缺不能用的,同时我军在作战中,枪支也时有损坏,枪坏了我们是丢不起,这就急需修理,所以,各部队均设立了修械所。军中挑选,地方调集能工巧匠,前来做修械工。

1942年,新四军九旅二十七团在后方基地——岠山,就有一个修械所。修械所下辖修理组(在山前王庄)和生产组(在山后李巷)。修理组负责修理枪炮,他们既无电钻、电刨,也无电焊切割,(那时农村无电)修理所的军工们,则用人工动力操作车床、旋床、钻床。缺枪筒的由机械人员更换,枪鱼尾坏了由木工制作,枪机坏了由铁匠打造。军工徐孝全聪明睿智、技术高超,能自制钢枪,在邳睢铜地区传为佳谈(徐孝全擀(造)钢枪)。

我军在攻打日伪据点时,由于缺少攻坚武器,久攻不下,给我军造成一定的伤亡。修械所的军工们在部队指战员的建议下开动脑筋,大搞技术革新,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把八二迫击炮改为平射炮,(原迫击炮从炮口装弹,炮弹下坠炮筒底击发,炮弹出膛呈抛物线前飞,而改进后的平射炮则平放在固定炮架上,去掉原炮筒底撞针,炮弹改为倒导火索引发,炮弹向前平飞。)平射炮打出的炮弹,向前平飞,穿透力强,再厚的围墙、碉堡都可以打穿。为我军攻坚添了一件利器。

生产组设在岠山后李巷,原因是李、花二姓人家有数百年的翻砂铸造技术,在技工李炎然的带领下,他们整模、化铁为部队生产手榴弹、地雷。在第一批手榴弹的试爆中,弹头一炸四瓣,军工们在为试瀑成功高兴的同时,笑称:李炎然手榴弹,一炸四个瓣。手榴弹虽然试爆成功,但弹片太少,杀伤力不大。后来,在李炎然的带领下,分析原因,改造模具,终于获得成功。他们除生产手榴弹外,还大量生产地雷。他们生产的地雷有大、中、小多种型号(有十来斤到几十斤不等)。大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后来部队长期在外线作战,修械所也随时跟进。一次,修械所住在一个村子里,敌人突然来袭,修好的枪支也未来得及转移。为了不让这批枪支落入敌手,军工们急中生智,把枪支藏在一家恶霸地主的秫秸攅中,并告诫说:“若少了一支,回头拿你试问。”该地主吓得唯唯诺诺,连说:“不敢,不敢。”交代完之后,军工们一副农民打扮,扛起锄头,佯装短工们下湖锄地似的,走出村子,来到野外,将锄头放在(和主家预先约定好的)坟地里,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事后返回,军工们见所藏枪支安然无恙,又对该地主进行了教育:“这次你帮我们掩护枪支,算是一件好事,我们记住了,以后可将功抵过,希望你以后还要多做好事”。

战地修械所的军工们,凭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不畏艰苦,因陋就简,搞革新,搞创造,修枪造炮,为我军打败敌人立下了功劳。

附录: 春   愁

邱沧海(晚清诗人)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晚清爱国 诗人邱沧海于次年4月17日,出于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慨和对倭寇贪得无厌的憎恨,写此诗,来抒发愁情。

冯玉祥(字焕章)

养鸡为司晨,

养犬为守门。

饲猫为捕鼠,

畜牛为耕耘。

四者虽禽兽,

真能尽本分。

人民用血汗,

供养好军人。

敌来不抵抗,

不如那兽禽。

土地失四省,

又要占平津。

专去杀同胞,

君说是何心。

我也不多说,

是非终必分。

注: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占领我东北四省,又要进攻中原。冯玉祥数次说蒋抗日无望,故写此诗表示自己的愤慨。

一二八周年纪念

顾畏子

年年何事最销魂,

家国飘摇有泪痕.

记取劫灰依旧在,

危楼破壁雪纷纷。

衣香人影太匆匆,

歌舞升平租界中。

记否去年一二八,

火光夜夜半天红。

高高冷月白如霜,

瑟瑟西风旧战场。

回念大军十九路,

为谁奋斗为谁亡。

半壁南朝奈若何,

红牙紫玉尚高歌。

鄂王老去文公死,

不见将军唤渡河。

东夷极目水迢迢,

怒发冲冠对落潮。

安得横磨剑十万,

河山收拾趁今朝。

回首前塵已一年,

荒凉草木绝人烟。

態来更上高楼望,

寂寞吴淞拍水天。

注:1932年1月28日,日寇派兵进攻上海,蒋光鼐、蔡廷锴在国民政府竭力避免冲突,主张忍让下,带领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奋起反击,战斗异常惨烈。1月29日,下野复出的蒋介石才慌忙调兵支援,直战斗到3月3日。后经美、英、法、意等国调处,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史称“淞沪抗战”。該诗是顾畏子先生在纪念一二八抗战一周年所写。

 

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永与人们同垂不朽

为胜利而来为胜利而去我们的任务是向胜利勇往直前

“八一三”纪 曼林作词

(进行速度,雄壮有力)

八一三,八一三,我们的力量嚇破敌人的胆,黄浦江边,葬了鬼子几十万,倭寇死横上海滩,谁说我们不能抵抗?除非他贼胆狗心肝!铲除一切卖国贼肃清民族内奸,谁要挡着我们前进,叫他们个个都滚蛋。

抗战到了新阶段,我们的团结更要加紧,汪派汉奸连同一些顽固派里应外合来作乱,谁要跟着他们一块走?除非他贼胆狗心肝!铲除一切卖国贼,肃清民族内奸,谁要挡着我们前进,叫他们个个都滚蛋。

起来起来同志们,集中力量克服困难,铲除一切卖国贼,肃清民族汉奸。谁要挡着我们前进,叫他们个个都滚蛋!

这是八年抗战时期,流传在邳睢铜地区的一首抗日战歌。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中国军队进行顽强抗击,史称“八一三事变”、“淞沪抗战”。战至11月12日,上海沦陷。为纪念抗战,鼓舞斗志词作家曼林作此歌,曾发表在团结报上。

(民间小调)

送郎送到大门口,

一把拉住我郎手,

问声我郎何时走。

送郎送到大门外,

伸手拉住武装带,

问问我郎啥时来。

送郎送到大桥头,

趴在桥上望水流,

河水一去不回头。

送郎送到十里坡,

再送十里也不多,

小妹来送郎哥哥。

(八年抗战时期,流传在邳睢铜地区的一首送郎参军抗战小调)

解放区的天,

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呀,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八年抗战时期,流行在解放区的一首歌)

女唱: 月儿渐渐高,

挂在杨柳梢,

小佳人在绣房,

心中好不苦恼。

众人问: 你苦恼什么?

女唱: 思想奴的郎,

死的真冤枉。

众人问: 他是怎么死的?

女唱: 日本鬼,丢炸弹,

可巧落在他身上。

众人问: 那你为什么不去报仇?

女唱: 我有心去报仇,

可脚小不能走。

众人问:那你怎么办呢?

女唱: 我劝姐妹们,

救国都有份,

不打走日本鬼,

一世不能安宁 。

这是八年抗战时期,流行于邳睢铜根据地的一首大人、小孩都喜欢唱的抗日歌曲。

妇 女 抗 战 歌

妇救会,姊妹团,

做军鞋,又纺线。

救伤员,上前线,

送公粮,运子弹。

男的能干咱能干,

打跑鬼子好团圆。

注:这是八年抗战时期,流行在解放区的一首针线会会员歌。

1943年春,为了加强抗日队伍力量,团结一切可团结的人为抗日服务,邳睢铜参议会以团结和改造旧知识分子为宗旨,在岠山(古名峄阳、晋为葛峄、明为岠山)之阳华佗庙小学召集以岠山为中心的邳睢铜根据地内的文化界的一些老塾师(1942年后为新民主主义小学的老师)、医学界的老中医四十余人大会,听取四县联防办事处主任纵翰民的《当前抗日形势报告》以及《知识分子在抗战中应发挥的作用》后,成立了诗社。因会场地处峄山之阳,诗社故名《峄阳诗社》。诗社具体由文教科长王可风领导,副参议长夏幕尧先生负责定期召集活动。诗社的成员大多数是爱国民主人士,拥护共产党,抗战热情高,文化功底好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像:夏慕尧(议堂乡人,邳睢铜参议会副会长)、陈士髦(土山镇人,字晏佛,清廪膳生①,民国初年京议员)、王遴卿(古邳镇北半戈山人,清末生员②,苏北安清邦首)、魏樵仙(古邳镇人,名医、书法家)、魏聚卿(古邳镇望山村人,原国民政府时乡长,后为我邳睢铜参议会议员)宋耀坤(杲堂村人,抗战前邳县救济院副院长,塾师)、顾芳斋(岠山东麓顾庄人,教书兼行医)、赵崇山(八路镇大赵村人,塾师)、倪敬鸾(古邳镇人,塾师兼行医)、张紹连(八路镇人,字介甫,名中医)、蒋子丹、沈子廉、张成斋、沈达道、唐怀宝、王可风……。

这些文化界、医学界的文化人,在地方上威望高,受人尊重,号召力强。他们定期集中学习政治文献,学习之余,并同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开展大生产运动(即在岠山坡下以及旧城湖里开荒,种粮种菜,以补充因敌人封锁所造成的供应不足问题)。劳动时,他们即兴賦诗,宣传抗日救亡工作。《峄阳诗抄》则不定期出刊。

下面是《峄阳诗社》部分成员当年所写的诗:

王可风

空作腐儒误平生,稼穑艰难窍未通。

不若山中田老汉,诉说生产计无穷。

 

颂 孤 桐 诗

唐怀宝

峄阳一孤桐, 千载有名声。

古书详记载, 古音赖以成。

麟皮卷甲翠, 枝叶自向荣。

 

沈达道

学习事罢复学稼, 峄阳开荒不是穷。

甘为诸老来倡导, 各村生产愈争雄。

倪敬鸾

华堂学校列寒毡, 养正童蒙数百员。

红杏开时施化雨, 青藜照处漾浮烟。

循名难少三千子, 核实播多七十贤。

教得他年成大器, 始知师长德称天。

张介甫

偕友葛山去, 时逢三月天。 桃花开雨后, 柳絮播风前。 松籁传钟磬, 莺歌赛管弦。

流连情不厌, 醉拥石头眠。

 

王可风

才到兰陵故人稀,峄阳诗社结情谊。

烽火刀丛齐蹈厉,共书民主自由旗。

①领膳生:领,领取;膳,膳食;生,即生员(秀才)。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清代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可享受朝廷发给膳食补贴,叫领膳生。

②生员:即秀才。

③寄峄阳诗社诸公:是王可风先生从邳南调往山东兰陵工作后,怀念峄阳诗社故友时写下的一首诗。

《葛峄烽火》一书,原未打算写,后在邳州市作协副主席徐景洲,徐州市教研室韩秋红,八路教办主任赵武之,车夫山教办主任刘念强,八路实验小学校长张法政、原八路文化站站长杲怀倩几位同志的鼓动、支持下,于2016年9月着手,历时半年,草草成书。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由于个人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