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曲折 谱写新篇——邳州文化事业发展60年 :文体局

走进邳州博物馆-邳州文化网

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邳县文化建设的新篇章。建国之初,原邳睢县和邳县政府相继建立了文教科,成立了江苏省新华书店邳睢分店和邳睢县民众教育馆。此后,文化机构不断健全。1950年,邳睢县成立人民京剧团和运河人民剧团;1951年,邳县成立文化馆;1953年,邳睢县撤销。至1956年,全县相继建立八集、八路、占城、运河、碾庄、土山、戴圩、铁佛寺、岔河、沂东10个文化站,成立电影放映队3个,同时成立邳县柳琴剧团和京剧团。完成了对全县民间艺人的审查登记工作,规范了地方戏私营职业剧团、剧场的演出工作。1955年4月,撤销文教科,成立文化科。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县广大文化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要求,积极适应推进政治变革和推进经济建设。1952年春,邳睢县开展的春节文艺宣传活动,9个区计有463个业余剧团参加演出;邳县举办的业余剧团会演,7个区全部参加。1954年,开展总路线、总任务宣传,组织成立展览宣传队,巡回展出5个区,观众达61350人。1955年,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春节文娱活动委员会,发动全县92个业余剧团和500多个春会参加了活动,同时选拔了12个业余剧团236人,举行了规模较大的文艺会演;同年,配合“肃反”运动,收集实物198件,绘制图片128张,巡回展出20场。此间,由李久红主演的柳琴戏《喝面叶》参加华东地区专业剧团汇演荣获二等奖,地方民歌《八仙庆寿》、《小五更》参加江苏省业余文艺汇演荣获演出奖。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据1956年11月4日召开的全县农村俱乐部活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统计,全县402个农业社建成俱乐部368个。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55年春,陈楼乡新胜一社以张有荣为首成立的一个业余美术组,他们根据当地饲养员扣牛料的事件创作的一幅讽刺画《老黄牛告状》,当即在全县引起轰动,于是一场全县性的农民画活动由此兴起,并不断繁荣,可以说是一幅《老黄牛告状》拉开了邳县农民画活动的序幕。

1957年至1966年5月,是全县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是机构和设施日臻完善。1957年9月,县文化科、体委、教育科合并成立邳县文化教育局;1958年底,成立邳县梆子剧团;1959年10月,成立邳县电影放映中队;1960年,建成邳县唯一的专业演出场所——人民剧场,邳县京剧团撤消;1964年,邳县电影放映中队改建为邳县电影管理站。农村文化站经过调整,截止到1966年,公办文化站发展到11个、民办文化站14个。

二是艺术工作逐步走向繁荣。柳琴剧团前后上演传统剧目、现代剧目、改编剧目上百次;县梆子剧团上演古装戏、现代戏70多次。在群众业余戏剧创作演出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业余戏剧作者和业余演员。《游公社》、《新春渡口》、《王杰来到地雷班》等7个创作剧目在徐州专区业余演出中获奖;《相女婚》、《志群接鞭》、《一心为革命》等8个剧目参加省会演获奖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特别是大型现代柳琴戏《志群接鞭》,代表徐州专区参加省汇报演出,引起轰动,省主要新闻媒体发表专题评论推介此剧,“戏剧之乡”美誉也由此响遍整个徐州地区。

三是文物工作开始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的重视。1957年7月,邳县成立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对果满山汉墓群、车辐山古墓群等历史遗存进行第一次考察和发掘。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年9月,首次举办历史文物展览。1958年6月,在大运河复堤时,发现东周古墓一座,邳县人民委员会马上向全县发出了通报,县文教局及时向全县发出了《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应保护文物的通知》。1959年底,刘林遗址被发现;1960年,大墩子遗址被发现;淮海战役碾庄烈士纪念碑建成开放。1962年,南京博物馆对大墩子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截止到1966年,征集馆藏文物近千件。

四是群众文化工作以农民画活动和民间歌舞为主要内容在全县普遍开展起来。自1955年《老黄牛告状》在全县引起轰动以后,群众美术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已经有2000名业余美术骨干能绘画作画,农民自己创作的壁画、张贴画遍及全县,代表广大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的美好追求。富有浪漫色彩的《飞机撞断玉米杆》等作品也应运而生,农民画活动也由此享誉全省乃至全国。1958年5月,省群众艺术馆在邳举办徐州、淮阴两专区为期一个月时间的美术训练班;7月,选送百幅农民画参加“江苏省农村业余美术作品展览会”,邳县获奖名次和获奖总数名列全省参展单位第一;8月,北京《美术》月刊社总编王朝闻在人民日报以《枝高叶大的群众美术》为题专门介绍邳县农民画活动;9月,北京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邳县壁画集》、《邳县张贴画集》;10月,江苏省群众文化现场会在邳召开,县委、县政府作了《我们是怎样实现壁画、歌唱县的》和《邳县群众美术活动》的经验介绍;12月,车辐山梁大娘应邀参加全国美术工作者会议,高子亮与会作了《关于提高农民画问题》的发言;同年,著名画家华君武也到邳视察,和部分农民画家共同绘画出版了《合壁集》。邳县农民画先后在扬州、苏州、南京、北京等地举办展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专论邳县农民画集》第一集。1960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接见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的邳县农民画代表梁传奎时,对邳县农民画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并作了“要坚持业余,坚持生产,扩大队伍”的指示。

此时,各种先进典型不断涌现。1958年,农民诗人李学明出席江苏省文教工作群英会;1959年,车辐山文化站站长杨明轩被特邀参加全国工业、运输、财贸群英会;1960年,琴书艺人秦德林参加全国文教工作群英会,《新华日报》誉其为曲艺战线上的一面红旗;邳县烟厂的文化宣传工作受到国家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的表彰;1963年,县电影放映队马宝君出席中影公司电影发行放映座谈会;1964年,县新华书店被评为省十个先进店之一;1965年,业余作者吴宗彩、锺广杰出席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全面发动以后,文化事业也和全县其它事业一样遭到了严重破坏。1969年,邳县文教局撤消,成立邳县文卫革命委员会。1970年,撤销县柳琴剧团和梆子剧团,合并成立邳县文工团。1974年,恢复柳琴剧种,演出剧目都是样板戏。群众文化活动主要内容是以宣传毛泽东思想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形式上主要是大演大唱的歌舞活动,1974年,才恢复形式多样的春节文艺会演。文艺创作和农民画活动产生的作品也都是“三突出”、“高大全”一个模式。这时期,建设了县新华书店营业楼和王杰烈士墓及纪念馆。在全国上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中,县电影管理站,放映员郭洪亮作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于1969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结束。文化领域作为”十年浩劫”的重灾区之一,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逐步恢复起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全市的文化建设真正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各项文化事业真正跨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

历尽曲折 谱写新篇——邳州文化事业发展60年 :文体局

1978年,邳县文工团正式改为邳县柳琴剧团,修缮运河电影场,兴建邳县影剧院(2002年,完成内外设施改造过程);1979年1月,成立邳县革命委员会文化局,6月底,成立中共邳县文化局总支委员会,10月,兴建大桥电影场;1981年10月,中共邳县县委发出《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的通知》,要求各地党委要认真学习,作出规划,抓好文化建设;1984年,邳县电影管理站改为邳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兴建邳县新华书店大楼和图书馆大楼;1986年,成立邳县戏剧学校、邳县文化市场管理站(戏剧学校后改为文化干部学校,与文化馆合署办公);1987年,兴建邳县立体电影院,成立邳县博物馆;1988年,建成博物馆综合楼;1989年,成立民间美术研究院,1990年,建成县文化馆综合楼(2000年完成该馆第二期改造工程)。1990年起,在全县广泛开展创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和先进乡镇活动。1996年,建成柳琴剧团排练厅。1997年8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要求,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并向全市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若干经济政策规定的通知》两个文件。1999年,市新华书店划归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由市委宣传部代管)。2002年1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撤销市文化局和市体委,合并成立市文化与体育局。据《邳州年鉴》记载:到2009年,全市拥有文化馆(站)25个。电影放映单位3个,职业剧团1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2万册。博物馆1个,馆藏文物2676件。拥有电视台2座,电视覆盖率100%。全市行政村有线电视全部联网,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100%。邳州市全民健身中心、邳州游泳馆、邳州市体育馆、邳州体育场的“新四个一”体育工程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展示出邳州文化事业跨入一个新时代。2009年,邳州市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省体育强县(市)。全市24个镇文化站全部通过等级达标文化站检查验收。村级农家书屋462个,拥有各类书籍46.2万册。各项文化队伍建设已具规模,各项文化设施日臻完善。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全市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文化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专业艺术工作。“文化大革命”禁演的古装传统剧目获得解放以后,县柳琴剧团的演出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从上演《小刀会》开始,上座率越来越高,特别是1980年参加省专业剧团汇演演出的创作剧目《步步高》及参加徐州地区专业剧团汇演演出的创作剧目《春秀》连续获奖以后,该团的影响日益扩大。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于整个戏剧演出市场的萧条,该团的演出也随之开始萎缩下来。自1996年对该团进行改革以来,又出现好戏连台的新局面。1997年至2002年,连续创作生产新剧目8个,在徐州市和苏鲁豫皖等地巡回演出1000余场。1997年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柳琴戏《王继天》荣获江苏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创作排演的《甜水弯弯》荣获徐州市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创作排演的反映邳州籍的革命先烈“小萝卜头”一家英雄事迹的大型现代柳琴戏《一门三烈》,被江苏省电视台、江苏省东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大型现代电视戏剧《小萝卜头和他的爸爸妈妈》,于党的十六大会议期间由江苏省卫视播放。1999年,该团被评为徐州市级文明单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对该团的事迹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

群众文化工程。始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基层文化设施和文化网络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文艺创作不断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工作的手段和形式不断出新。1979年,徐州地区群众文化工程现场会在邳召开,特别是1981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指示》以后,一个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热潮在全县掀起。1990年,县城驻地相继建设文化馆、图书馆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三分之一的乡镇在文化站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文化中心,达到了“庭院园林化、厅室书画化、活动制度化。有时政宣传栏;有业余文艺宣传队;业余体育(武术)队;有照相机、收录机、电视机;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及活动场地;有阅览室、展览室、游艺室、曲艺(电视录像)室及讲习(排练)室。1990年9月,县文化馆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

1990年,省政府组织的“群众文化先进县(市、区)”和“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在全省普遍开展起来,邳县加快了群众文化建设的步伐。1992年,首批被命名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1993年又被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县)”。市政府领导作为全国首批表彰的12个先进县(市、区)代表之一,出席全国文化先进县经验交流表彰会,并代表市政府作了《端正认识,摆正关系,积极发展地方群众文化事业》的经验介绍。同时,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标准文化馆,省二级文化馆。铁富、邹庄、陈楼、薛集、新河、张楼6个文化站被评为省三级文化站。1996年,市图书馆被评为省级文明图书馆。到1998年,全市计有16个乡镇分4批被命名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截止到2002年,市文化馆总面积发展到5500平方米;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藏书量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4万册增加到10万册。全市26个文化站总面积达到8308平方米,各站都配有图书馆(室),其中8个达到万册以上,11个达到5000册以上。群众文化活动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各文化馆、站阵地活动项目达10项以上,每年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重大节庆开展大、中型活动5次以上,具有邳州特色的全市性的大型综艺活动“邳州之春”连续举办14年。群众文化队伍专兼结合,构成广泛。全市组建的各种业余文艺团队、协会计125个,总人员1200多人。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活跃,优秀作品迭出,计有百余个戏剧、小品、曲艺等文艺作品在徐州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在比赛中获奖,其中戏剧小品《首长栽树的传说》、《水涨船高》、《再过一把瘾》、《三请石爷》等作品先后在全国百优小品比赛中获奖和在国家级的《剧本》上发表。

文物工作。1979年,县文化局成立后,即对馆藏(文化馆藏)文物进行了统计,馆藏历史文物计有880件,革命文物300件。同年,邳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将淮海战役碾庄战斗烈士纪念碑、王杰烈士墓及纪念亭、大墩子遗址、尤村汉墓、固子汉墓、寨山摩崖石刻列为重点保护单位,同时建立寨山摩崖石刻保护亭。1984年,邳县成立文物普查小组,向全县公开宣传、征集、普查文物线索,当年共接受群众提供的文物线索150条,落实征集到110件。1985年8月,徐州市文物工作会议在邳县召开,县政府领导代表县政府作了《我们是怎样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介绍。1987年筹建博物馆,1988年建成使用;2005年11月迁入投资2800万元,占地2000万平方米的新城区博物馆,标志着邳州文博事业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指引下,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全市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发展到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由原来的4处发展到5处。先后组织发掘梁王城遗址和九女墩等一批古墓葬,出土了一大批历史文物,通过考古发掘、社会征集和查缴走私,使馆藏文物不断丰富。2009年,馆藏历史文物5000件以上,革命文物近500件。其中属于国家珍贵文物60多件,远古时期的彩陶器、战国时期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编锺、石磬、汉代木弓、画像石刻、纪念铜镜、墓志铭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江苏省考古中都较为少见。1996年1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到邳专程考察,对邳州收藏和保护文物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年,该馆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原副馆长陈永清出席了全国文化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受到总书记江泽民的接见。

电影发行放映和演出工作。1977年至1995年是全市电影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各项工作指标在徐州市乃至全省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84年,县电影管理站改建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内设发行、宣传、财务、放管、技术5个工作部门。据1985年统计,全县电影放映队计有155个,其中县办3个、乡办39个、村办110个、俱乐部办3个;乡级电影管理站15个,全年放映场次4.3万场,观众达4190万人次。邳县的电影工作始终坚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电影宣传放映活动,各种专题的宣传放映活动常年不断,放映前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受到江苏省计划生育系统宣传工作总结大会表彰。1987年,在全国农村《农林科教电影汇映月》活动中,邳县文化局和电影公司等单位及部分个人受到农林部、广电部、文化部、国家科委等6个部委的表彰;1992年,在全国《人口与健康》科教电影汇映竞赛中,邢楼乡电影院被授予全国“百佳”电影院称号。但是,随着各种新兴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向着多元化转变,电影市场也开始出现萎缩。自1996年起,全市的电影业逐步滑入低谷,到2002年,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

民间美术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境内农民画活动重获生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美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色文化,并形成了品牌,打入了国内外文化市场。

1977年,全国第一次美术工作者座谈会召开,邳县业余美术骨干李金友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座谈会,并根据“文革”时期极左思潮对邳县农民画活动的负面影响作了题为《批判“三突出”》的发言,这篇发言受到座谈会的肯定,后发表在《美术》杂志上。同年,为恢复农民画活动,县文化馆以周恩来总理对邳县农民画的三点指示为主题,创作排演了现代小戏《画乡回春》在全县进行巡回演出。1978年,为扩大邳县农民画的对外影响,先后组织邳县农民画和部分泥塑作品在南京和济南进行了展览。1980年,为扩大民间美术的艺术门类,恢复了民间剪纸的创作活动,举办了鉴刻制艺术集训班,对剪纸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方法作了系统的培训;1984年,邳州民间剪纸协会成立,队伍进一步扩大;1985年由颜廷芳收藏的邳县民间剪纸在南京举办展览,由他编辑的《邳县民间剪纸》一书由江苏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此,邳县农民画与邳县民间剪纸成为邳县民间美术的一对姊妹花竞相绽放。为进一步扩大民间美术作品质量,县文化主管部门和群众文化业务单位坚持开展培训活动,每年都要举办1~2期培训班,作品也逐步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988年,邳县农民画和民间剪纸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并以邳县人民政府名义召开了新闻发布会。1991年,由国家文化部主持召开的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工作座谈会在邳举行,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参加会议,共商振兴民间绘画事业良策,文化部领导与会宣读了《关于命名江苏省邳县等16个县、市、区、乡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通知》。1992年2月,应法国圣太田市友城处邀请,赴法举办农民画展及民间剪纸现场演示。10月又组织120多件作品参加由文化部及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5个,佳作奖21个,在全国参展县中是获奖数量最多的县;1993年1月,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艺术片《邳县农民画》正式向国内外发行,该片对外以7种语言文字发行到驻外146个国家使领馆;6月,应香港版画协会和香港大一艺术设计院的邀请,邳州农民画在香港大一艺术设计院举办展览。12月,在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座谈会上,邳州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剪纸)”,市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处理好四个关系,积极发展民间美术事业》的经验介绍。1994年8月,原文化部社文局局长、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会长焦勇夫率领参加中国民间美术研讨会的代表来邳参观考察,对邳州市的民间文化工作的成就予以高度赞扬;10月,民间工艺品纸塑狮子头、民间剪纸在北京中国美术博物馆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受到国内外友人好评,其中纸塑狮子头被评为金奖。有6人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民间艺术家称号;1995年,在组织参加“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中,有18人获奖,其中徐塘乡李良英的麻编鞋、四户镇的朱成梅农民画《迎新春》获优秀奖。1996年11月,文化部社文司副司长郭沫勤一行到邳考察文化工作,对邳州市农民画给予高度评价,指出邳州农民画是邳州文化的特色,是邳州文化工作的名牌产品,要继续抓好,发扬光大。1997年,举办“迎香港回归——邳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汇集展出全市各乡镇801件作品,门类近10种;同年组织农民画、民间剪纸,应邀赴新加坡举办展览。1999年,农民画《游春园》获省“五星工程奖”;参加全国亿万农民书画大赛获奖的等次和总数居全国之首,此后又有近20件作品获省级以上金、银、铜奖。2005年,22件农民画参加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金山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和《扬帆青岛2005》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大展,其中1件获二等奖,2件获三等奖。2009年,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节精品展”,计有8件作品获奖。

以农民画为代表的邳州民间美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队伍已经达数千人,年创作生产作品3000~5000幅(件),品种扩大到数十种,样式近百样,不仅形成了多品种、多门类、综合性、高层次的民间美术系列,而且品牌效应已经显现。作品先后赴美、日、德、意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相继作过专题介绍。进入21世纪后,已经成为特色文化产业进行专业生产。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更有辉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邳州的文化事业会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