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谊》读后体会(作者: 陈志宏)

《兄弟情谊》读后体会(作者: 陈志宏)

黄兴洲老师的文学作品,我读了很多,尤其是他的微型小说,不说每篇都读,但是,只要公开发表过的,大部分都看过,印象颇为深刻。他的散文我也读,而且读起来比读他的微型小说更加认真。为什么这么说呢?黄老师的微型小说大都是看他的小说架构和情节内容,有猎奇的成分在作祟。但是,我读他的散文就不一样了,纯粹享受在他精巧细致的艺术语言的海洋里。

读黄兴洲老师的散文,你得煞下心来,象喝普洱茶一样,慢慢的品,那滋味都体会在你慢慢品的过程中。黄老师的散文多写一些花鸟鱼虫,人文荟萃,山水风光,观景体会和生活坎坷艰辛的较多,写《兄弟情谊》这样的内容较少。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黄老师是想把《兄弟情谊》的真挚感情展示给人世间,喜欢黄兴洲老师的亲朋好友和喜欢阅读他的文章的读者。黄老师想借《兄弟情谊》这一系列的散文,带领我们广大读者识别颂扬兄弟情谊,饱览祖国的秀美山川湖海,他大概就是这样的意图。我想《兄弟情谊》他或许能写成很多篇打动我们的故事和优秀的游记文章,这可能是后话。那么,我就闲言少叙,就先谈谈黄兴洲老师的《兄弟情谊》开篇的[一][二]两篇文章吧!

一、
《兄弟情谊》开篇给我们讲述的青年时期的友谊,那是青葱岁月,在上了岁数的人回忆中,那可歌可泣的往事历历在目,现在想起来可能让人酸楚,可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感觉到,都是好奇和欢乐。十几岁的人,正是诗人笔下:"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中学时代,虽说课业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有理想有,有追求,想象的翅膀在蓝天下翱翔,那样的野心真的是我们这些有年人不敢想象的。他文中写道:"初一(2)班里同学五十多,我和毛希之,马百川,周佩友四人相处更亲密些,时常在一起谈天说地,最后仿效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拜了把子。我们选择一个周日,提前返校上了校门口的城山顶,撮土为炉,插草为香,按年龄顺序排列兄弟。毛希之,邳城毛家村,一九四六年三月生,老大;马百川,戴圩耿埠人,排老二;我官湖大黄村,同年生,老三;周佩友,邳城双庙人,四七年生,老四。从此,没事时,常抽课外活动时间避开其他同学,到邳中西北角的城墙上或东北角大红房后碰头开小会,讨论前途,志趣,各述己见,争论热烈。"

我敢说那个时候的毛希之,马百川,周佩友和黄老师他们四个人都未曾想到,他们的友谊会这样的白头到老,与日月同辉,天长地久的,比桃园结义的结局好的多。"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那个时候的黄老师他们拼博进取,努力向上,仁兄弟老大,用老四的口吻说:"考清华"的料,可事实造化人,上了粮食学校。要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话,经过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的滋味也着实不好受,上国家的粮食学校,无疑填饱肚子是不成问题的,令人羡慕。现在想想,为了吃饱饭,把一个有志青年的理想和前途,因为吃的问题而改变了,是多么的可惜,但是,那个时候就是这样子。文章又写道:平地一声响雷,“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砸烂旧制度,开创新世界”、“破四旧,立四新”口号震天,高考停止,我们闹腾了一阵子,当国家调整运动方向时,农村学生都回家参加劳动,城市学生上山下乡“练红心”去了。黄兴洲他们仨人的命运就开始迂回曲折了。

《兄弟情谊》开篇写到的几位老师,后来我认识好多,大都是因为他们才华出众,成为社会各方面的精英,知名度高。比如孙明缶老师勤劳善良,为人忠厚,敬业奉献精神可佳;汪伟麟工作认真负责,是一位忠厚善良的人,后来他在运河中学担任教导主任,使这所学校在徐州地区连获升学率七连冠;黄老师当时的班主任张冠星后来是我父亲的领导,负责《邳县志》编纂工作,人特别好。有这些好老师任教,真是黄老师他们那个时期的幸运啊!所以,黄老师厚实的文学功底,是在那个时候就奠定好的。

这篇文章通篇突出了一个"情"字,而且写的是这样的自然和谐,如静静的运河,缓缓的流入了读者的心田,真的很好,读这样的文章,真是人生一种极大的享受啊!

二、
《兄弟情谊》[二 ] 与《兄弟情谊》[一]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要说《兄弟情谊》[一]着重写情的话,那么《兄弟情谊》[二]则是写景的,他把西安的历史景观写的淋漓尽致,唯妙唯肖。读了这篇文章,如同亲临其境,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现场,感受那种激动无比的心情。西安真的很好,那险山峻岭的华山,那秀美的骊山,还有骊山脚下的华清池,真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能想象出,那丰满如玉的杨贵妃那美的让人垂涎欲滴,多么的令人心驰神往啊!

爱读书,是享受人生幸福生活的最好途径。读黄兴洲老师的游记散文真是这样。说实话,对于西安来说,我并不漠生,早年在陕南汉中工作时回徐州老家,经常路过西安,可以说西安的大大小小的景点我都去过。那时候可能是年轻,阅历浅的原因吧,感受没有黄老师这么深刻。黄老师对西安景点的描写,总是那么的入木三分,他能把历史的内涵深入细致的挖掘出来。比如文中写道:"下午,我们到了驰名中外的世界第八奇迹一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了1、2、3号坑。1号坑大而深,被当年项羽起兵破坏的极其严重,兵俑残缺不全,后来修复之后的兵俑栩栩如生,兵俑千人千面,据说当年制作兵俑的工匠无一生还。

秦始皇从十三岁当政时便开始修造陵墓,直到五十几岁死时,皇陵尚未峻工,秦二世胡亥又接着修了几年。秦始皇死前,曾严令按他生前的享受一样,因此光殉葬的后妃宫女就有几千人。

当年秦始皇修陵征民伕七十几万,穿三泉,灌水银为百川,上据天文,下据地理,以人魚膏为烛,后人无法开掘,至今还有一处没有开发,留给后人的秘密目下还是未知数。"

这段描述就很周到,他既交待了现实兵马俑1 2 3号坑的情景,又对1号坑兵马俑大而深,被当年项羽起兵破坏的极其严重,兵俑残缺不全,后来修复之后的兵俑栩栩如生,兵俑千人千面,据说当年制作兵俑的工匠无一生还。交待的很清楚。

我去过多次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可能是我心粗的原因,读过黄老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秦时的残酷,杀了那么多的工匠。用现在的技术判定,他们都是雕塑家,太可惜了。

到过骊山的人,都领略到了骊山的秀丽,稍有遗憾的是,黄老师在这篇文章中交待不多,但是,他却把骊山的景点写的较好。比如"捉蒋亭"一节,写的详细又生动,细致入微:捉蒋的士兵没搜到蒋介石,准备撒退,一个士兵的枪口无意走火,子弹乒地一声打在老蒋藏身之石上,老蒋吓得高声叫喊:“不得无理,委员长在此!”于是,老蒋被捉,后来为纪念这次兵变经过,在此修了一座亭子,叫捉蒋亭,蒋介石政府叫它“遇难亭”,再后来,为照顾两岸统一的政治影响,又改名为“兵谏亭”,为纪念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让国人不忘历史。这样写增加了故事性,读后耐入寻味,可读性很强。
黄老师的这篇《兄弟情谊》[二]从题目看是写情谊的,但是,他完全没有拘泥于情谊之中,而是从兄弟的情谊中,一下子跳跃岀来,和他的兄弟们带领我们游览了祖国的秀美的山水风光。这样写很好,给人美的享受。再就是在这篇文章中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比如:"乱石狰狞,或灌木森森,或涧水淙淙,山间风声过耳,林涛阵阵,令人头晕目眩,心跳腿软。"这些词语,使得自然风光和人的感受逼真。

三、
从黄兴洲老师《兄弟情谊》中,能看出,黄老师想借助这个题目写一些游记文章。说实话,在我的写作体会中,游记散文真的很难写。人常说:"诗言志,文述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种情怀和抱负是一般散文所望尘莫及的。但是,最近我发现黄老师在语言运用上,正在精益求情,相信《兄弟情谊》系列散文,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黄海昇
    黄海昇 2023-01-19 08:39

    黄兴洲老师是多产作家,最擅长写微型小说,创作素材多为讲述平民百姓的生活故事。故事结局往往是有佛家教化意味,即是善始善终,天作之合,机缘巧合的美好圆满落幕;或是坏人最终失败,好人终归胜利收尾。文学创作也是作者颂扬美好生活意愿,同读者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与共鸣。

    黄兴洲老师也写散文游记,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触景生情随感而发,观察细致入微,有他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诙谐幽默风趣语言表达。看他的散文作品,如身临其境,仿若随他一起游玩,读者被他开朗乐观的性格感染同化了。新年即将到来,恭祝黄老师身体安康!即颂撰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