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舅家的乐趣》有感

作者:陈志宏

读《老舅家的乐趣》有感

从今年元月份开始,我着手写了一部4 0万字的长篇小说,几乎与世隔绝,一直到四月份才完成了小说的初稿。放五一假老回家邳州,我才放松下来,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开始阅读和浏览手机上的一些文化网上发表的文章来。

在阅读中,邳州文化网上发表的文章,长期以来我都是重点关注的。近期有一篇文章《老舅家的乐趣》我读了三篇。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就是写乐趣,而且和一些世界上著名的作家一样,是写童年的乐趣。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人在小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都喜欢走姥姥,舅是姥姥的儿子,不用说也是到舅舅家。民间不是有一句俗话吗:“外甥是舅家的狗,吃着拿着还要兜着走”,可想而知舅父和外甥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
这样写的精彩之处,就是写的人的共同爱好,而且正是这种爱好所产生的乐趣,已经完整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就是走亲戚,而且是开篇开句就特别强调了在小时候。这几个字就使我深深的陷入思考的过程中去。那么,作者为什么好写童年的乐趣?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资料,得岀来的结论是:

童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往往能激发作家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是推动作家创作的重要动力。高尔基是这样,鲁迅是这样,当代的徐则臣也是这样。并且,徐则臣说过:作家一辈子只写他的童年就够了。是的,童年时期,有写不完的乐趣。我也和《老舅家的乐趣》这篇文章的作者,刘波涛先生有过一样的嗜好,好写童年的故事。
这篇文章的开头段,写的是乐趣爱好,其实,作者交待了舅父与外甥的亲情,来自于血缘关系。"外甥是舅家的狗,吃着拿着还要兜着走”。这样一句俗话,揭示出母系氏族纯朴的亲情,舅舅对外甥的亲密关系。这一段统领全文。这样的写作方式,有利于作者较好的把握住中心思想和吸引读者,很能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
有了统领全篇的开始,作者例述了一件件在老舅家的童年趣事。这样写条清缕晰,读起来虽长觉短,到文章结束时,给人大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近年来,刘波涛先生写了许多回忆童年记忆的文章。我几乎看见就读。在我阅读的体会中,作者能根据自身的回忆与体验,写岀来的文章比实际事物更加真实,使我从中得到了宝贵的启迪。读后让人感到愉快舒服。我想这是作者深入思考,经过细致过滤后的结晶。

《老舅家的乐趣》,顾名思义是写兴趣到快乐的。在中国古代美学概念中讲究趣味,曾经有人把诗意、情趣、哲理说成艺术散文的三要素。稽康称道"高情远趣";向秀呼吁"发明奇趣,振起玄风";汤显祖认为"趣是人性的自然要求,是人生命的表现"。那么,刘波涛先生的许多散文里较好的把握住才、学、情、趣,笔墨渲染、慧语荡流的灵动性,以及徐州地区浓郁多彩的人情味,都写得入木三分,有些篇章可谓是经典之作。读之岂能不会有一种缱绻于怀的陶醉呢!

就拿《老舅家的乐趣》来说吧,写吃、写玩、写钓鱼,看起来形散,而是神聚,他集中写了在那穷贫匮乏,经济落后的年代里,人们都集中在吃饱肚子的问题上。那会儿粗茶淡饭都吃不习乎,有时饥一顿饱一顿的,何况当年笔者正值长身体,需要大量营养的时候,对于吃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放假期间偶尔随母亲到姥娘舅家去,舅疼外甥还有什么外味呢?所以,对渴望到老舅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作者写到:"小时候非常喜欢到舅舅家里去玩。在上小学期间,我时常掰着手指数日子,算一算离放暑假还有几天,我一边数一边心里捣鼓,怎么时间过得那么慢啊!快一点、再快一点,就是这样天天无休无止地数,最终目的那还不是盼着抓紧放假,好到朝思暮想的舅舅家里去玩。为什么心情那么迫切呢?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舅舅家那边好玩、好吃和有趣的东西太多啦,太有吸引力啦!"

这一段写的太真实了,把童年渴望走亲戚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刘波涛先生的散文就这点好,感情充沛,结构严谨,他总能以简洁的语言,把故事情节交待的清清楚楚,让人感觉利索爽朗,没有赘语之嫌。《老舅家的乐趣》这篇文章,虽然张力不大,属于小清新风格,但是,他把童真妙趣,乐而幸福的生活画面刻画的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请看这一段描写:"我老舅家的住宅可以说是风水宝地,因为它居于龙池街最高处,又半面清水环绕,站在住宅往四周观望,内心就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要不说吗?有水的地方就有鱼,环绕老舅家流淌的小河水,过去没有被污染都是清澈见底,里面游动的小鱼上蹿下跳嬉戏乱蹦,让人看到就有一种手心痒痒立马就想抓住它的感觉。我老舅的大孙子小中喜欢逮鱼,他自己动手用竹竿条和纱布做成逮鱼抬包,没事的时候,他就带我们弟俩到舅舅家东边小河道里去逮鱼(虽说老舅的孙子小中比我大两岁,但按辈分他得叫我表叔)。我们三人来到小河边,我看小中首先选好钓鱼最佳地点,然后在抬网里面放上钓鱼的鱼饵(干煎饼),又用一块小砖头压在鱼饵上,随后将抬包慢慢放入河中,抬包上面系着两米多长的抬杆和抬绳,后面抬鱼的主要力量就全靠这抬杆和抬绳啦。待逮鱼的抬包放好后,人不要在跟前看着,我们三人该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玩,待半小时左右后,我们就回来抬鱼,不抬不知道,当抬网离开水面那一刹,精彩的场面立马浮现眼前,喜人的小鱼满网乱窜,欢腾歌唱,让你看的眼花缭乱喜不胜收。然美中不足的事,还有一部分狡猾的小鱼,它们左冲右撞想钻空逃回他们享福的乐园,那可不行,我们还不知怎么和它们斗智斗勇才逮住的,那怎能在让溜走啊,对不起现在就请君入瓮吧,我们抓紧把胜利成果收入鱼笼,接着继续再放第二网。就这样来回重复进行,还别说小河里的鱼真不少,从早上九点开始放网到下午四点多钟收网,全天下来所逮的鱼足足不少于五六斤。到家后把大小鱼一分为二,稍大一点鱼就炖吃,小一些的鱼就煎好炒辣椒吃,清清白白一吃为快。要不说吗?一个黄麦吃香嘴,自从和小中学会抬鱼后,着实也上瘾啦,没事的时候心里痒痒,神差鬼领地就想跑到小河边去抬两网,还别说每抬一网,空网的几乎没有,多少都有收获,这可能是老天不负勤劳之人吧,好玩、过瘾!"

写的非常精彩,乍看一般般,如果你不细细的品味,还感觉有点赘。其实,作者在这段里集中体现了乐趣这个中心。细致读后让人感觉到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我自小酷爱逮鱼,逮鱼有癔,这个中快乐的滋味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刘波涛先生这篇文章,虽属艺术散文范畴,写的很美,可我感觉实写的成分较多。因为我老家距他写的龙池古街只有四公里。这个地方紧靠沂河,水多池塘多,在古代是商贾云集之地,商业发达,物富民丰,生活水平相对于我们村庄要好,所以老舅疼外甥,表哥、表嫂讲究,办了许多菜招待表弟就有据可依。

关于散文,应该是一种激情和生命意识的体验和张扬,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宣泄。她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还应该提生人的精神质量。刘波涛先生近年来写了不少高质量的散文,不要因为读者反响不强烈而心灰意冷,这里有地势和平台的因素。左思在《咏史》诗中说过:"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希望刘波涛先生加大力度,写出一些高质量的文章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