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忍则忍,彪炳千秋(作者: 周 波)

宜忍则忍,彪炳千秋(作者: 周 波)
苏洵有名言:“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相忍,大而言之对国家有好处,小而言之对个人有益处,因此,孔子早就告诫:“小不忍则乱大谋。”

文臣蔺相如大智大勇,多次挫败秦国企图欺凌赵国的阴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受到赵惠文王的信任和重用,位列战功卓著的武将廉颇之上。

廉颇十分嫉恨,一有机会便要寻衅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心想,强秦之所以不敢进犯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自己和廉颇一文一武两位栋梁。于是,他以国事为重,一忍再忍。廉颇得知真情后,深受感动,主动到蔺相如住所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共同为国效力,成为历史上相忍为国的典范。

忍,实际上是强制压抑自己的感情。忍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所以我国有一则成语叫作“忍辱负重”。历史上的相忍为国之士,无不识大体顾大局,以忍让求进取,以忍让利社稷。试想,没有蔺相如的忍,能有廉颇的醒悟自责吗?

先贤们在个人恩怨上,以国事为重,以忍为高,受到后世的敬仰和称颂。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提倡克己忍让。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为人们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有利于工作、学习、事业,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当下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我们提倡“相忍”,与坚持原则是不矛盾的。我们讲的“相忍”,是有前提的。我们不是主张一切均忍,而是讲要“为国相忍”。对那种践踏祖国利益、危及民族尊严的丑恶行为,我们则“忍无可忍”,坚决斗争,“惟义是守,命有所不恤也”,献身成仁,彪炳千秋。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