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独守化人宫 ——华夏第一僧严佛调

荒山独守化人宫 ——华夏第一僧严佛调

西汉末年, 佛教开始东传,自汉桓帝起。安息国高僧、王子安世高首达洛阳,他的继承者也是安息人名叫安玄,在洛阳译经,颇有影响。当时下邳人严佛调,又名严浮调,大约生于公元117-197年,原名严调。入佛后,名字中间加一“佛”字,叫严佛调,以示其身份与佛有关,为文献所见之我国最早的出家人。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元狩六年)置临淮郡治,所在下邳,因此下邳也叫临淮,汉明帝永平年间改为下邳国。为明帝异母弟楚王刘英的封国,一时盛传佛图、黄老。东汉末,下邳相佛教徒笮融拥有众势,占据一方,崇信佛教,建立佛寺,这个地方成为佛教主要传播地区之一。严佛调后入居洛阳,而洛阳当然是传佛译经重镇,严佛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富有文化教养的人。史载他“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阿只梨为佛教术语,指佛教之导师。石赵王度奏疏称:“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汉代初传其道,惟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严佛调是汉人出家特例,同时也是见诸文献汉族佛教徒之第一人。又称严佛调是我国第一个出家和尚。

安玄,安息国人,为佛教居士,秉守法戒,严格自律,博览并诵读群经,有很多的经典能通悟理解。汉灵帝末年,东渡经商,定居洛阳。因他对汉朝经济贸易方面有所贡献,被封为“骑都尉”。在洛阳,安玄表现得谦虚谨慎、温顺恭敬,平时把弘扬佛法当作自己的事业。安玄又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不久,他就通晓了汉语,于是信心十足,立志宣扬佛经。平时,他和僧人们讲论佛教义理,有很多高见,得到大家的赞赏,都称他为“都尉玄”。安玄热心于翻译佛经,但个人能力毕竟有限,于是与严佛调合译。

严佛调与安玄合译佛经,采取的是“都尉口陈,严调笔受”的方法,就是安玄将经文原本用胡语念出来,严佛调用汉文直接写下来,然后,两人斟酌字句,修饰润色,使语意更加完整、显豁,便于阅读。严佛调与安玄合译佛经,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算是一件破天荒的创举。从汉和西域文化交流来讲,这种助译合译形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安玄、严佛调都精通胡、汉语文,又都有深厚的佛学修养,所以他们合作译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合译的《法镜经》在佛教史上受到很高的评价。三国时康僧会称赞它“言既稽古,义又微妙”。晋释道安则称其“省而不烦,全本巧妙”。梁释僧佑、慧皎则评价说:“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号为难继。”安侯即安世高,因他本为王子,出家后人们仍尊称他为安侯。可见在南北朝的佛教学者看来,安玄和严佛调的翻译,可与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世高比美。

译经之外,严佛调又亲自动笔撰述,阐明佛理。他的传世撰著称为《沙弥十慧章句》。在自序中,他说明了自己发心撰著此书的原因:“有菩萨者,出自安息,字世高,韬弘稽古,靡经不综,愍俗童蒙,示以桥梁;于是汉邦敷宣佛法,凡厥所出,数百万言。或以口解,或以文传,唯《沙弥十慧》,未闻深说……调以不敏,得充贤次,学未浃闻,行未中四,夙罹□咎,遘和上忧。长无过庭善诱之教,悲穷自潜,无所系心。于是发愤忘食,因闲历思,遂作《十慧章句》。”原来严佛调向安世高学佛,听讲禅数,只有十慧之义未及详闻,而世高已经辞世,故自发愤著此章句,申明先师遗旨。《沙弥十慧章句》没能流传下来,根据学者的研究,此书也是属于禅观一类的佛籍。

而据史载,公元182年,严佛调已在临淮修建铁山寺,广传佛法。公元192年孟春,严佛调在古稀之年,怀着对佛教发源地的仰慕,对佛教文化交流的渴望,离开家乡临淮,前往天竺、大月氏等国,宣传他的佛家思想,受到当地信众推崇与爱戴,积劳成疾,客死他乡。

由于文献阙佚,关于严佛调的详细情况已不可考。但他一人兼有五个第一:中国出家修道的汉族僧徒第一人,中国个人翻译经书事业中的第一人,中国自撰述经书第一人,中国修庙建寺的第一人(比笮融还早),中国境外宣传佛经第一人,东汉永平至延康年间,天竺、大月氏、康居、安息和西域每年都有高僧来到中土传道或译经。受此影响,严佛调作为华夏第一僧和第一位佛教学者兼佛典翻译家,过去虽无人为其立传,但谈汉代译经者,他却是首先要谈到的历史人物之一。有此五个第一,严佛调便在中国佛教史上确立了重要地位。至今严佛调在佛教典籍中仍有很高的地位。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