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楼轮船站(作者:胡惠有)

郑楼轮船站(作者:胡惠有)

南船北马”是淮安市运河文化的主要表征。淮安是我国南北交汇之地,据说在古代,到了这里,南人北上改骑马,北人南下改乘船。

明清时期,洋河属淮安府管辖,但淮安人引以为傲的“南船北马”好像并不确切。士子官吏、文人墨客、商贾优伶如果不是有紧急要务,大概不会弃舟乘马,一般都会乘船经过古黄河、大运河直达京师。文天祥、邹缉、吴伟业、曹雪芹等经过崔镇、白洋河时写下的诗篇,记录了洋河地区当年的水上客运情景。

元明清三代,人们从大运河水路进京,有的租用专供旅人使用的客船,有的搭乘装载货物的货船,还有的蹭官家的漕船。

那时,除了州县治所和洋河这样的商旅重镇,一般没有码头。船舶有风扬帆,无风拉纤,白日行船,晚间靠岸。船家决定行程,客商随遇而安,船期可长可短。无论南下北上,大家过的都是“慢生活”。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西风渐进,民族资本和外商纷纷兴办轮船公司,他们尝试开通了苏北运河航班,但终因泗阳以上航道水深不足而发展缓慢。民国初年,已有小轮船在运河营运。民国版《泗阳县志·交通·航路》有这样的记载:“今则漕运虽停,而风帆往来,络绎不绝。且有小轮船行其间,由淮阴杨家庄直达宿迁之窑湾,商民称便焉。”

郑楼轮船站(作者:胡惠有)
解放后,华东局和江苏省大力发展苏北内河航运事业,开辟苏北客运航线。1949年9月14日,由新华水运转运公司经营的杨(庄)宿(迁)线正式开航,为新中国的诞生献礼。从此,洋河地区有了水上航班。

1950年8月1日,华东内河轮船运输公司苏北分公司以华东23号客轮开通淮(阴)皂(河)客运航线,但因当时航道条件差,枯水期不能通航到皂河,只能开到宿迁,所以又称淮宿线。1956年4月1日,大运河实行邳(县)镇(江)一线贯通,全长332公里。从此,大批的水利建设民工经运河往返,一些机关干部、学生南来北往也走水路,运河客运量显著增加,成了江苏南北交通的主通道。

航班初开时,乘客稀少,没有轮船码头。客轮到洋河附近时,只能临时停靠,用跳板将旅客送上河岸。随着客运量的增加,郑楼轮船站应运而生。

郑楼位于大运河南岸,是泗阳县西南片唯一可建轮船站的地方。在这里设站,不但可以辐射泗阳县西南片五个公社,还可为运河对岸的宿迁仰化等公社的社员提供方便。1965年,郑楼轮船站正式建成营运。

说是轮船站,其实是泗阳轮船站的代办站,由郑楼供销社代营旅客服务业务。站房是三间简易瓦房,其中一间是候船室,另两间是小杂货店。杂货店经营洋油(火油)洋火(火柴)、马灯(桅灯)、蒲扇等船上用品,不仅为乘船旅客服务,也为过往的帆船老板服务。

码头很简陋。码头边是用石头垒砌的石墙,成外凸八字型,砖砌的踏步,不论水位如何升降,都好平搭跳板,方便旅客上下。码头上是土质地面,晴天是沙灰,雨天有泥浆,尽管如此,它也是南来北往旅客心中的期待。那时,轮船站没有通电,当客轮拉响气笛时,旅客们就会看到码头上闪动的马灯,那就是码头,郑楼到了。

轮船站里侧有用砖头围起的围墙,围墙外是供销社的仓库。码头边还系着一条摆渡船,用来接送从对岸仰化公社来的旅客。

客船可不光是运送旅客的,还为附近十里八村的乡民提供了一条致富之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头脑活络的人当起了“行商”。他们收购乡土特产,乘船带到镇江去卖,再由镇江商人转销上海和苏州、无锡等地。螃蟹、鱼干、虾皮、金针菜、萝卜干等,都很受江南人欢迎。乘客轮贩土产成为一个行当,渐渐行成风气,客船上往往货比人多。航运公司虽然乐观其成,但也进行限制。比如,一个客人限带多重行李,一个旅客限带几只家禽等等。

在郑楼轮船站设站十年之后,大运河镇邳线的客运量持续走高,从1976年起,每年运送旅客接近百万人次,其中1980年达到104.2万人次。直到1985年,还有71.46万人次。

郑楼轮船站(作者:胡惠有)

此后,随着公路客运的发展,集体和个体经营的客运车辆迅速增加,公路客运速度快,上下方便,加上运河沿线水、陆线路并行,大量旅客弃水就陆,运河客运逐渐萎缩。1987年,运河客运航班停开,郑楼轮船站完成了历史使命。

郑楼轮船站虽然撤销,但它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回忆仍是许多老人挥之不去的乡愁。运河岸边的码头还在。郑楼街上的徐其山先生至今还珍藏着几张船票,经常向人们讲述早先乘船的住事。

镇江的周宏琪先生,当年是运河航运公司客轮管理员,在淮(阴)邳(县)航班上工作十多年,对苏北运河和乘客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郑楼轮船站虽然站房简陋,但乘客很多,是泗阳县除县城以外客流量最大的轮船站。

郑楼轮船站(作者:胡惠有)

(老船员周宏琪先生在镇江)

周先生退休以后在老家定居,虽年逾古稀,仍参加镇江市老年大学的教学活动,参加社区疫情防控等公益活动。作为一位运河航班的老船员,至今还记得郑楼码头上那盏闪动的煤油灯。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