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无私,千古流传(作者: 周 波)

公正无私,千古流传(作者: 周 波)
看过《三国志》的朋友,一定熟悉作者陈寿,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生动描述。从行文中不难看出,他对“失街亭”的处理是完全赞同的。

陈寿是魏晋时期的史学家,他的父亲曾任马谡的参军。马谡“失街亭”被杀,陈寿之父因谏议不力,被诸葛亮处以剃去头发的惩罚。

古人把头发看得很重,所以,被强迫剃发既辱自身,又辱祖宗。依常人之见,陈寿对诸葛亮纵使不怀仇怨,也是心存芥蒂。陈寿撰《三国志》时,有人曾担心他会对诸葛亮加以非议。然而,陈寿却肯定和赞扬了诸葛亮。由于陈寿出以公心,《三国志》反映了历史真实,为后人塑造了一个丰满光彩的诸葛亮形象。

公正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具备了公正无私的品德,就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除恶。“公生明,偏生暗”、“有公心必有公道”等古训,光耀千秋。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出现了许许多多持公秉正的人物。

公正无私,是否意味着不要个人感情,甚至六亲不认?当然不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史书记载,汉武帝决定处死昭平君时,曾“为之垂涕”、“哀不能自止”。面对公与私的冲突,虽握权柄,仍能以公为重,忍痛去私。

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其兄诸葛谨分别在刘备和孙权手下为官,即使在孙刘不和的时候,他们依然各自为国,忠心耿耿。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谨出使蜀汉,二人均于公堂议国事,于私宅叙胞情,从不逾矩。

在公正无私方面,先贤为后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为国为民,不计一己之私,抛弃个人恩怨;他们公私分明,玉洁冰清,肝胆可鉴。

需要注意的是,讲公正无私,就要摒弃徇情枉法、以私害公的丑恶现象,而不是否定合法合理的权利。因此,对于争取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社会应予以保护,必要时还可以求助法律这一有力武器。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向隅。为人公正,就能走遍天下;心中存私,则将到处碰壁。永怀“公”心,千古流传。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