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同梦(作者:付金荣)

远方同梦(作者:付金荣)
林友侨,是广东佛山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位高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见于《海外文摘》《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并被广为转载。其中《一场等不及的生死之约》获2019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第六届佛山文学奖银奖;《母亲最后的日子》获首届“佛山文学榜”散文榜优秀作品;《水中漂泊的村庄》获2019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提名。已结集出版散文作品集《远方有梦》《冬从窗口爬进来》,《远方有梦》于今年7月获得了第七届佛山文学奖金奖。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张况曾说,林友侨的散文具备及物性写作现场感极强的鲜亮品质和截击历史片断的内敛特色。世间接地气的一花一木一事一物皆能成为他笔下活跃的抒情主体,娓娓道来都是缀满心灵密码的汉子情怀。毫不含糊的表达,尤以清冽的人间真情示人。在不吐不快的叙事抒情背后,往往支撑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哲理立场。我赞同此看法。
与林友侨这样一位作家相识,成为朋友兼文友,我感到十分荣幸和庆幸。记得是2019年7月的某一天,我在一个文友姐姐谭思娟(网名清清小溪)的朋友圈里,看到一篇题目为《母亲最后的日子》的散文,大概1.4万字,读得我泪流满目,难以自抑。那字字如血如泪的文字入人心扉,让人无法自拔。题头那句“努力到无能为力的时候,放弃往往成为最后的选择”,一下子抓住人的心,促使阅读者不得不认真、完整地读下去。十四天的来来回回,十四天记录母亲的病状由病重、病危到离世,十四天的心如刀绞,林老师写出了一位孝子与母亲最后相依相伴的情形。打动人心,摧人泪下,扣人心弦。于是,我焦急万心地想加他为好友,敬佩他的为人,敬佩他的文笔,更敬佩他的才气。我的文友谭思娟姐姐急忙帮我发来林友侨老师的微信,我们便第一时间加上了,从此,两位文学爱好者有了共同的话题,有着共同的文学梦,向着文学梦进军。
闲余时间,我喜欢在林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流连,虽然很少聊天,但是对林老师的作品我常常拜读。我在他的文字里,能读出诗意,读出哲理的东西来。林老师有时新发表的文章也分享给我,我从中感悟颇深。林老师的文笔非同一般,我与他的写作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有着天壤之别,但是我从来没有自惭形秽过,因为我一直在向着林老师的那个方向努力。我视他为标杆,默默地在文字中耕耘,以期能有更多的交流话题。
林友侨老师出生于广东汕尾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时因病而辍学,但他怀揣的文学梦从未放弃。他像众多的少男一样,有过少林梦,外出碰了一鼻子灰;曾打工赚钱,补贴家用;曾流浪在外,单薄的衣服在风中招摇;扒火车找到回家的路。后来,他在家乡种瓜,瓜地里种梦,期望成为种瓜能手;再后来,他刻苦用功,参加自学考试,光荣地成为一名乡村代课老师……此时,他的文学梦已破
土发芽。任教一年多后,林友侨开始了戎马生涯,远离故土,走向外面广阔的世界。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部队,林友侨接受了各方面的锻炼,顺利通过了全部自考课程,拿到了大学文凭。他的写作特长得以发挥,被调去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这让我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努力就会向成功迈步,如果不努力,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在我读了林友侨老师写的《水流急处是新兵》一文后,感受深刻,给他微信留言写到:“林老师你好,刚才看了你写的这篇文章,我止不住热泪盈眶,特别是排长扒开他母亲的棺材那一段,写得十分感人。军令就是命令,忠孝实在两难全。虽然新兵连时间短暂,但无论是同壕战友,还是班长、排长、连长,都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你的记忆深处成为最刻骨铭心的温馨回忆。从文章中,也能看出你在部队中的优秀表现,从军六载,不仅锻炼了你的身体,而且磨练了你的意志,更让你的写作特长发挥到了极致,为你点赞。军旅生涯虽已成为过往,然而,它带给你的是军人情怀和一份暖暖的战友情。虽然他们如今散落全国四面八方,但总有机缘让你们再次重逢,希望这个时间早日到来!”
由于林老师在部队时写的许多报道和文章,影响广泛,表现出他特有的才能、文字功底及对时世的敏锐度,被当地新闻界发现并挖掘到他们那里去了,所以他当了记者,成为一名媒体人。2012年,他又被调到政府部门,负责一个省级平台的对外宣传、文字材料工作。当记者忙,写材料累,但是林友侨老师的文学梦一刻也未离去。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宛如读万卷书理解的很透彻,并付诸于行动。阅读和写作,阅历和见识,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利用一切节假日,读了众多的中外名人书籍,《我与地坛》《活着》《边城》《苏东坡传》《流水似的走马》《百年孤独》《老人与海》等,他还读韩愈、李白、王维、范仲淹、曹雪芹、曾国藩、梁启超传记。他作笔记、写短文练笔,日积月累,文如泉涌,2004年,林友侨老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作品集《冬从窗口爬进来》。2017年,一年时间,由于忙碌,林老师只写了两篇作品,而这两篇作品《父亲的叮嘱》《回首少年狂》都上了《散文选刊》原创版,成为他最早发表在国内散文专业期刊的作品。2018年,林友侨老师应邀参加了2018年全国散文年会,在那里,他见到了高洪波、阿成、梁晓声等名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更加燃烧了他的创作热情。2019年,林老师再次向文学梦进军,一发而不可收,他写的《一场等不及的生死之约》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从此,开启了他带有生命温度与质感的写作,《我的少年梦》
《母亲最后的日子》就是这类写作的代表。我恰好是那一年与林老师通过微信认识的。他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有质感的好文章。
2021年,林友侨老师给我分享了他写的《扑进红尘走进冬》一文,其中,他写到:“红尘的粗暴与泰戈尔的诗意,哪个更为真实?在昼与夜、虚与实中穿梭,平凡如我,敏感如我,像冬天里的一缕风,一片雪,将飘向何方,飞落何处?扑进红尘,脚步匆匆。生活,不容犹豫;人生,没得选择。路,在路上……”我读后这样回复林老师:“林老师的佳作我已拜读,受益匪浅。一个‘扑’字,形象逼真,动感十足。在泰戈尔的诗歌里,读出生活的百味杂陈。冬,卷缩了人的身体,但掩盖不了跳跃的思维。路,在路上,启程的每一天便是行走在路上,奋斗、努力、感受冬的寒冷,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事实上,每个季节,如果我们都以‘扑’的姿态去投入,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林老师对我的评语给予了热情回应,让我发在文末供大家学习交流。
《山海共福鼎》也是林友侨老师写得特别好的一篇文章。他说,天下月亮千千万,独这里与我有缘。读罢此文,我欣然给林老师写下我的感悟:“从文中读出了林老师对山海之情,对月亮湾之情,对太姥山之情。深处浮生,能如此静下心来与山海对话,静听山海之音,实在难得。当一个人探寻密洞,所观、所感、所想写出来时,别有一番滋味。林老师对细节的描写很到位,对山海之特性更是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我曾坐在礁石上看潮起潮落;我曾游览大海,在海里几欲沉浮,惊恐万状;我曾沿海岸踏行,听波涛之声。因而,每每读林老师的文章,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谢谢林老师,向林老师学习和致敬。”如此与林老师在网上互动,我的文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因为我在向高师学习,从他观察事物,如何走笔行文中得以取经。我们的友谊也在这样的默默交流中不断加深。
远方同梦(作者:付金荣)
去年9月19日,是个周末,我看到林老师分享的一篇文章,是他的散文集《远方有梦》出版消息。这本与以前出版的《冬从窗口爬进来》散文集都真实记录了作者由年轻到成熟、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林老师朴实无华又富有哲理的文笔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所以我立刻向林老师索要一本《远方有梦》新书。林老师二话没说,就让我给他发个地址、电话,随后没过几天,我就收到林老师给我邮寄的带有墨香的散文集《远方有梦》。
手捧着林友侨老师邮寄来的新书,我如饥似渴地利用几天时间就读完了。这是远方邮来的书,是和我一样有着文学爱好的资深记者、知名作家寄来的书,我见书如宝,爱不释手。这本书共收入作品70余篇,分前行有梦、回望乡愁、山川履痕三辑,是林老师的散文作品的结集,有他梦起、追梦、圆梦的过程。他以质朴的语言,突显文字的魅力。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无任何虚假的成分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文章有哲理、有诗意,有生命力,每一篇都是佳作。在第一辑《脚车载不动我的愧疚》一文中,他这样写道:“人的记忆就像风,吹过了,不知去往何处,归于何方。难忘的,是直抵内心的疼痛和愧疚。第一次踏脚车送母亲去外婆家,却摔得那么狼狈,真是伤在母亲身上,痛在我的心中。如今,母亲走了,走进了红尘深处,背影渐渐模糊,而我的记忆却越发强烈,需要点一炷心香,去祭奠远去的时光……”《一场等不及的生死之约》一文中,他写了与木龙的同学情谊,以及在木龙患病即将离世时与他打电话约好见面时间,却在未到赴约时间匆匆撒手人寰的那份心痛,使其成为一场等不及的生死之约。林老师这样写道:“接下来的日子,我一边采访、写稿,一边掐着手指,盼着见面的时间早点到来,我好赶回家乡赴约,赴一个对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约会。可是,一切来的是那样的突然,那样地猝不及防,超出我的意料。上帝不相信眼泪,尘世不生产奇迹,它们没有给木龙时间,也没有给我见好友的机会。”
在林友侨老师写的《无法登顶》一文中,他这样描述:“再高的山,离天还有三尺远。何况远看山高,近觅无峰,难以登顶,这是一次爬山经历给我的启示。”“每天晨昏,远眺群山云遮雾绕,莫测变幻,我的心就痒痒的,禁不住想,那山中一定有很多奇花异草、飞禽走兽,那山外的风景一定更加美丽。如果能爬上山顶来一个‘登高望远’,一定能看到更加奇妙的景观,领略到‘山外有山’的那份豁然。”
再读林老师新书第二辑《母亲最后的日子》一文,我虽然以前读过此文,但还是抑制不住感情,泪水盈满了眼眶。林老师真情实感的叙述,让我能想像出他当时是多么地痛心和难以承受,他的煎熬和痛苦从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如是说:“回想过去短短九天,我满怀希望亲自驾车将母亲送进医院,又痛哭流涕抱着母亲回家,这一去一回,却已是阴阳相隔,生死永别。假设我不那么匆忙送母亲去住院,假设我是将她接到佛山或别的大医院医治,假设我们同意医生意见让母亲进I CU,假设今天我们不放弃治疗接母亲回家,是不是还会出现生命的奇迹?是不是母亲现在还活着?是不是母亲还能多活一些日子?一切的一切,都没有答案。一切的一切,都来得太过突然。哪怕曾经做过多少的思想准备,当死亡降临时总是那么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纵观《远方有梦》一书中的所有文章以及林老师平日分享的新作,我从中都能读到林友侨文章中的真、善、美,他是用心、用情、用力在写文章,他说“每读一本书,就等于在创作路上铺了一块砖,书读得越多,文学的路自然走得越远”。林老师的文学梦已圆,但他依然在努力奋进着。我与这个远方未曾谋面的朋友有着共同的梦,即文学梦。它牵引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上下求索,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简介:付金荣,中国矿业大学毕业。曾任教于铜川矿务局职工中专、铜川煤业技师学院。陕西国学会铜川分会会员、陕西能源化工作协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铜川市作协会员、铜川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中国煤炭报》《铜川日报》《铜川矿工报》等报刊平台。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