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掌故类编》中记载一个“宠辱不惊”的典故。在唐高宗总章初年,卢承奎担任吏部尚书,负责朝廷内外百官政绩的考核工作。有一位官员监督运输,遇大风损失了一批粮食。卢考核时这样评定:“监运而损失粮食,考绩为中下等。”这位运粮官容色自若,没申辩一句就退下去了。
卢看到他这种宽宏度量,就将评语改为“碰上大风,失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考绩得中等。”运粮官听了,既不喜形于色,也没有羞愧之词。卢又把评语改批道:“宠辱不惊,考绩得中上。”运粮官这种宠辱不惊的修养和雅量,不仅使上司改变了印象,而且赢得了好评。
现实生活中,荣辱毁誉对人会产生很大的震撼。因此,要做到宠辱不惊,就需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感情。
首先,要培养自己将一切置之身外的品质。一些人之所以宠辱不惊,是因为它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如果过于注重“己身”之利,患得患失,乃至失去常态,那受宠时就会得意忘形,受辱时就会限入迷乱。正确的方略,背时要沉着,顺时要冷静。只有沉着,才能化背为顺,转危为安;只有冷静,才能头脑清醒,以防乐极生悲。
其次,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人生在世,贵在创业,凡创业者,都不会一帆风顺。就是说,在人生路上,宠辱之事会时有发生。在宠与辱不同环境中,都应不受其干扰,不为其左右,坚定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踏着坷坎之途,走向成功之路。
再次,需要有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一个缺乏品格修养、缺乏豁达心理的人,情绪易受宠辱之影响,这也是人之常情。这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天宝元年,李白到京城赶考时听说,考官杨国忠和监官高力士,皆是贪财之辈,如不送礼,考得再好也得落榜。李白偏偏一文不送。李白虽考绩很好,但杨国忠则批道:这样的书生只能与我磨墨。高力士说:磨墨算抬举他了,只配给我脱靴。随之把李白推出考场。
李白受辱时不怒,受宠时也不惊。当他拜为翰林学士后,继而还受宠,但他主动上书,要求离去。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不为一时一事的宠辱而惊恐,表现出贤人君子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
在宠辱面前,应该心中自明。当获得荣誉时,应把它作为前进的动力;当受到污辱时,应把它作为人生的警钟;当遭到邪恶势力打击时,应该有理有利有节进行斗争。这样,就能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抗争奋起,在人生之路上不惊不恐、不停不止,向着远大的理想目标迈进。
评论列表(1条)
此篇大作,言语不多,道理深刻,令人增识,催人警醒!宠辱不惊,当为警钟!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