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五千年文史拾零 :崔学法 (邳州文化网周末特刊)

下邳五千年文史拾零 :崔学法 (邳州文化网周末特刊)

峄阳孤桐栖凤凰

——宋襄公筑邳国城邑

邳州,古邳国, “邳”字最早写做“不”,后来发展到“丕”,大概到了春秋初期,邳国修筑了城邑,于是才把名字写做今日的“邳”字。邳国城邑是谁修的?据《邳州志》记载是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修的。《邳州志》:“襄王十一年(前641年),宋襄公伐齐,于下邳筑城邑”。根据《史记》等典籍考证,宋襄公并不是为了伐齐,而只是为了做“春秋霸主”摆阔气而修了邳国城邑。

宋襄公在位初期,齐国发生了一件事,齐桓公到了晚年,忘了管仲的遗训,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奸臣又被他召回宫中,加以重用。尽管鲍叔牙多次劝告,齐桓公也听不进。这三个奸臣有恃无恐,更加胡作非为,竟然把鲍叔牙活活气死了。后来齐桓公死了,他们三个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而让听他们话的公子无亏当了国君。公子昭一看,不但君位被夺去,而且被杀头的危险时刻存在,就跑到宋国去,请宋襄公为他做主。

宋襄公是个资格平平的人,宋国的实力也不强大,可是成为霸主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周襄王十年(公元前六四二年)年底,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内乱,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公子昭来投奔他,他认为是个可利用的机会,就收留了公子昭,并大张旗鼓通知各诸侯国,护送公子昭回去当国君,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为了显示重视,专门在下邳建立一座城邑,作为送公子昭回国的起点。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大部分诸侯一见是宋襄公出面号召,没几个人理会,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一些人马来了。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无亏、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边界上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就是齐孝公。宋襄公是个志大才疏又爱出风头的人,为齐孝公复位出了力,自认为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于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诸侯的事先和他们商量一下,以取得楚国、齐国的支持。

宋国这时已经相对弱小,宋襄公不自量力想称霸,也只有虚张声势吹嘘自己的实力,像现在的面子工程,在下邳建立城池。宋国的南邻楚国实力已经非常强大,灭掉或臣服周围许多小国,并向长江下游发展,对宋国也早已虎视眈眈,邳地建城对楚国确实也能起到震慑作用。但主要是宋襄公想争天下第一,建一座城池给楚、齐以及东方各国看看,以利争夺春秋霸主。何况宋国有爱建城的特长和历史,《左传》宣公二年就记载:郑国伐宋,宋国元帅华元做了俘虏,后来华元逃归后,还好意思去检查巡视筑城工作,筑城者讴之曰:“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意思是:突目挺腹,满腮胡须,貌似勇猛,却落得被俘逃归,想一想,想一想,败将还来检查我们。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地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一肚子虚荣心的宋襄公在开会的时候说:“寡人想召聚天下诸侯,恐怕不能服众,齐国是老牌大国,楚国则带甲六百乘,拓地一千里,攻城掠地,锐锋无敌,今天想借助您齐君楚王的实力,共同召聚诸侯会盟,推我做盟主,岂不最好。”他事先末征求齐国、楚国的意见,自作主张拟了一份在宋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并把时间定在当,秋季。楚成王和齐孝公两人对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心里却不痛快,但碍于情面,还是签了字。

到了约定开会的日子,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到。在开会时,宋襄公首先说:“诸侯都来了,我们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战争,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认为如何?”楚成王说:“您说得很好,但不知这霸主是谁来担任。”宋襄公说;“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话音刚落,楚成王便说: “楚国早就称王,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王还低一等,所以盟主的这把交椅自然该我来坐。”说罢并不谦让,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不禁大怒,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可你那个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么资格做盟主?”楚成王说:“你说我这个是假的,你把我请来干什么?”宋襄公再想争辩,只见楚国大臣成得臣脱去长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铠甲,手举一面小红旗,只一挥动,那些随楚成王而来、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纷纷脱去外衣,原来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刺刀的兵士,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宋襄公被成得臣一把抓住,拖到楚国的车上,带回楚国去了。后来,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后来,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知道消息后,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应救援郑国。

楚成王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涨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我们。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 “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看到楚军凶猛胆都吓破了,掉头便逃。宋襄公正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冲向前去,便被楚军围住,身上、腿上几处受伤。幸亏宋国的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救出他来,宋军已早逃散,粮草、兵车全部被楚军抢走。败回城里之后,宋国人都抱怨宋襄公的错误战术。宋襄公还解释呢,说:“君子作战,不重伤(不二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以便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不禽(擒)二毛(头发有两种颜色的白鬓老年人)。你们都不懂。”

宋襄公因伤势重病死。后来毛泽东主席评之为“蠢猪式的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所谓‘宋襄霸业’ ,实为楚成王霸业。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左传》中也并未以霸许他。但不管怎样,宋襄公在下邳修的城池,下邳第一次有了城池,改B变了下邳的历史和环境,加强了下邳的战略地位,揭开了下邳发展的新的一页,为下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邳五千年文史拾零 :崔学法 (邳州文化网周末特刊)

 一诺宝锋捐泉台

——延陵季子和古徐国挂剑台

在春秋时代后期,邳州的古老大地上又出个名垂千秋的诚信故事——延陵季子挂剑徐君墓前。

季札,又称公子丸。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所以称延陵季子。《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寿梦是吴国第十九世国君,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四子季札。在四子中,季札博学多才,仁义贤德,最有德行,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都争相拥戴他即位。寿梦也想仿效周太王立文王为嗣的立贤传统,遗命立季札为嗣,由于季札以不合祖训为借口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此遗命没有实现。吴国自寿梦以后进行了多次的王权交替,都因为季札坚持礼让,确保了公室权力的顺利进行,有效地防止了公室权力交替中可能引发的内乱,吴国内外和谐,使吴国赢得一段宝贵的政治、经济、军事稳定发展时期,终于成为春秋后期的一霸。 在吴国的权力交替中,季札四次让国。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吴君寿梦卒,根据寿梦遗命,吴公室欲立季札为国君,季札则坚持确立嫡长子继统原则,礼让不受,在季札的坚持下,“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这是季札第一次让国。哥哥诸樊除父丧,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又要将国君之位让给季札,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季札又辞谢,这是季札第二次让国。诸樊卒后,“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因此,吴自诸樊(公元前560年)以迄馀昧(公元前527年卒),四世30余年间的公室权力交替,均按兄终弟及的殷制进行。馀昧死后,按兄卒弟承的殷制,应该轮到季札为国君,国人也欲授权于季札,季札再次作了礼让并逃去。国人只好立馀昧子僚,这是季札第三次让国。王僚继统,既违背了先王寿梦及诸樊的必致国于季札的遗命,也不合于“嫡子嗣国”的礼制。不料“让则有余”后却发生了“争则不足”,终于成了公子光弑王僚代立的口实。公元前515年,即吴王僚十二年,诸樊的长子公子姬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自己做了吴国的国君,即吴王阖闾。此时,季札在晋国闻变后返国,此时的阖闾遂致国于季札,季札辞而不受,说“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季子遂去封地延陵(今常州),被称为“延陵季子”,这是他第四次让国。

吴王馀祭四年(公元前544年),派延陵季子出使诸侯各国。途经徐国时,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季子与徐君交上了朋友。徐君也是个酷爱宝剑的人,当他得知季子所佩带的宝剑是吴国能工巧匠干将与莫邪所铸时,便要求观赏,观赏季子宝剑的时候更是爱不释手,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着这件事。回来后徐君却已经死了。季子是个学识渊博、非常讲信用的人,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于是就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墓前的树上,回南方吴国去了。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讲究诚信,深深感动徐国的老百姓,他们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季札挂剑留徐、守诺重信、始终不渝的高贵品质,很快在诸侯各国传播开,人们对季札更加崇敬。

季子挂剑台,一诺值千金,高风亮节,人们千古颂扬。今人却为了挂剑台遗址之名,争得不可开交。全国一下子出来了十多个延陵季子挂剑台。其中争得最厉害的:一、徐州挂剑台;二、睢宁挂剑台;三、山东阳谷县张秋挂剑台;四、山东平阴挂剑台;五、泗洪张墩挂剑台;六、河南封丘挂剑台。从各自论述的道理来说似乎泗洪张墩挂剑台理由最充分。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徐君庙在泗州徐城西南一里,即延陵季子挂剑之徐君也。”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泗虹合志》载:“挂剑台,在州东百里,安河西岸,距古徐国里许,有土阜类台,即徐君墓,吴季子挂剑处也”。《环宇记》:“在大徐城北临朱沛水(即今朱家湖)。每水涨,周围浩渺,此地不没。其里名挂剑乡。”年代的久远,造成了台址的迷茫。按《环宇记》所载,古挂剑台当在今泗洪县朱湖乡西部(确址不详)。而据《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泗洪卷》载:“今泗洪陈圩乡张墩村尚有挂剑台的遗址。”泗洪自己就自相矛盾了。挂剑台址究竟何处?当然在徐国国君墓前。这个徐国国君是谁?泗洪虽然做过徐国国都,有徐国国君墓。但不要忘记了,周朝周穆王十三年,穆王去西方昆仑山会西王母,徐偃王乘机率诸夷反周。被周朝打败。逃去武原徐山(今邳州戴庄镇倚宿山),徐偃王死后,周穆王降封其子宝宗为子爵,在此地继承徐国王位。这样就形成以邳州徐山为中心,以良(今梁王城)为国都的新的“徐国”。即今邳州戴庄、岔河一带的小国。这个小徐国在邳州境内存在450多年。

而《水经注》又称:济水“又东过彭城县北,猚水从西来注之。济水又南,迳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猚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济水又南,迳彭城县故城东,不迳其县北也,盖《经》误证。又东南过徐县北。《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於此,所谓不违心许也。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济水“又东过彭城县北”,“济水又南”,“ 又东南过徐县北”。均表述的是下邳地盘,延陵季子挂剑台在这个位置必然是下邳北部,然后才“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对挂剑台交代很清楚。

季子挂剑徐君墓,这个是哪一位徐君,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季札过徐国,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徐国国君章禹时代被吴国灭掉。季子过徐君墓在徐国灭亡前三十二年,季札挂剑徐君墓前的这个徐君,只能是章禹的父亲亘或者祖父强。东南沿海有另一种说法,徐偃王从徐国逃至甬东,甬东即现在的浙江沿海,舟山群岛一带地方,将文化的种子也一路播撒下去。单从文物方面来看,徐文化的痕迹在吴、越就到处都是。徐偃王的城池、行宫、防地、墓碑、庙宇遍布各处,仅龙游就有500多座徐偃王庙,《北宋徐氏谱》曰:“别庙在龙游者,凡五百余所。”历代文人学士及地方志关于徐偃王的记录诗文比比皆是,应该说,这都是徐文化的延续。对当地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还有出土的有铭徐器,浙江、江西及江苏南部就有不少。这只能说明徐文化延续到这一带,不能说明徐偃王逃甬东。要知道季札出使的是北方齐鲁郑晋诸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这个徐君的墓只能也只有在邳州了。邳州才是真正的挂剑台所在地。徐山(倚宿山)不远的古墓葬(大土堆)应该是延陵季子的挂剑台。同时也证明了徐偃王并未南逃,而是北逃武原徐山的历史事实。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