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鞋的黄石公

黄石公的传说,最早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他扔鞋考验张良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凑巧,有一年高考就考那一段古文翻译。他大抵算较早的邳州名人了。

公著有《青囊中书》,即《青囊经》。据宋人罗沁《四皓辩》史记,黄公石,又名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因避秦时苟政暴虐,曾隐居湖北谷城黄石山,世称黄石公,后又在太湖夏黄修道,故曰夏黄公,简称“黄公”。黄石公原在庄襄王中担任股肱大臣,辅佐幼帝有功。后在帝国皇宫中被收为门客谋臣,是专门研究兵法的大学士,曾用名“方衍”。宰相吕不韦主编的古代百科全书式著作《吕氏春秋》中“论威”、“决策”、“三略”等诸篇兵法,都是黄石公撰写。后受吕不韦与秦皇逼交《太公兵法》之害,又看透他们狼狈为奸的暴政手段,才弃仕与另三位大臣一道归隐商山,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商山四皓”之称呼

张良得“天书”,“天书”是黄石公所赠。这段故事在邳州流传最广,大人、小孩都会讲,可是要问起黄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又据传说,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至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黄石公在圯上(圯,即桥)与张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心领神会,大彻大悟。几天之内,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黄石公很小时,父母便双亡了,黄石公是跟着他的哥嫂长大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黄石公少年时,便学会了各种农活。犁耕耙拉耩,黄石公无所不能,是做农活的一把好手。

一天上午,黄石公独自吆喝着牲口去山坡上耕他家的一块山地。干了一气活后,便停下牲口歇息。牲口躺在地上安静地反刍。黄石公抬头看到山顶一棵大树下有两人在下棋,一为消磨时间,二为躲避日头的暴晒,他便悠闲地走向前去。

到了跟前,原来是两个道士在下棋。可能两个道士精神太集中了吧?黄石公的到来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黄石公也没敢出声,只默默地站到旁边看。两个道士默不作声地一步一步走着,黄石公静静地看着,只觉得头顶的树叶一青一黄地变化着,等两个道士一盘棋下完,“哈哈”笑道:“行了,行了,差不多了。”两个道士看了黄石公一眼,也没和黄石公说什么,便扬长而去了。

黄石公想回到他的地里继续干活,可发现许多地方已经变了模样。摸索到他的地边,早已不见了他的牲口,一张木犁尚在,他用手一摸就化成了灰烬。黄石公无奈地返家,路上的风景早已改变。等回到他所在的村子,看到的人,没一个他认识的了。他的家也不存在了。他很疑惑,我刚出去半天,怎么全变样了呢?他找人问他哥哥的名字,竟然没人知道。辗转找到村里最年长的一个老人,他说了他兄弟俩的大致情况。老人拈着胡须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小时候,曾经听村中的老人们说过一件奇怪的事。那些老人也是在讲古事,说一个年轻人去犁地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与你说的情况差不多,可能就是你吧?那都百十年前的事了。”黄石公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已成仙了。真个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黄石公成神仙后,利用他的法力保佑一方的平安,后人为纪念他,便在山上造了一座庙纪念黄石公。

据《神仙通鉴》载,黄石公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神龙为帝,见一异人,形容古怪,言语颠狂,上披草衣,下系皮裙,蓬头跷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执柳枝,狂歌乱舞,口称:‘予居黄石山,树多赤松,故名’。”因此,后人将这位奇异的老人称作黄石公或赤松子。据《史记》载:秦末,张良为报灭国之仇,悉尽家财访求荆轲式的人物,在博浪沙谋刺始皇。不料,误中副车,刺客被擒,触柱而死。王大怒,下令通缉刺客之主使。张良在生死紧急关头,更姓易名,逃匿下邳,有意结识各方豪杰,以待复仇之机。后来张良行游下邳桥,偶遇一位身穿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待张良来到面前,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坠落桥下,并傲慢地对张良说“儒子(小孩子)下去将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很生气,但看在老人年迈的份上,还是勉强下桥将鞋捡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已把鞋拾上来,再给老人穿上有何不可。於是又跪下将鞋给老人穿上。老人看张良不但能忍辱下桥拾鞋,还能谦恭地跪下为其穿鞋,便赞赏其胸志。老人含笑而去。张良深感惊奇,望着老人远去。

一会儿,老人又返回来道“儒子可教也!五日后清晨至此与我相会。”张良觉得此老人举止不凡,便跪拜说:“是。”五天后的清早,天刚发亮,张良急忙赶到桥上,谁知那老人已站立桥上多时,对张良气愤地说:“与老年人相会,为什么迟到?”于是不悦而去。临走时又对张良嘱附说“五天后在此相会。”五天后,张良在鸡鸣时即赶到桥上,可是又落在老人后面。老人又不悦的嘱附说“后五日清晨再会。”过了五天,张良在半夜之前就赶到桥上,待了一会,那老人方到,遂高兴地说:“应当如此。”接着从袖中掏出一部书授给张良,说道:“你读了此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再过十年,将会与兵起事,过十三年之后,你与我在济北重遇,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天亮后,张良看老人所授之书,原是一部《素书》。良认真研读此书,后来果真做了大汉皇帝刘邦的军师。从此他辅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统一了天下,被封为留侯。功成名就以后,张良想功成身退,“我从平民起步,封万户侯,于愿已足,我想抛弃人间的琐事,随从我的师傅黄石公,遨游四海。”但汉高祖不同意。恰在黄石公老人交待的十三年后,留侯随汉高帝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一块黄石,便搬请回家,如同珍宝似的供起来。留侯去世,就把这块黄石安葬在他的坟墓里。后人每逢祭祀留侯,也一块祭祀黄石公。这是史籍上所载的黄石公的故事。

黄石公到底仙乡何处呢?这是中国道教史与中国风水学史上一直是个迷。但据老道们传说:黄石公自从下邳与张良分别之后,即去游四海,曾乘桴溯江而上,隐居今湖北黄石市西塞山桃花洞修炼辟谷法和导引力,最后身轻若燕,羽化而成仙。故西塞山古称黄石山,由黄石山才演化成今天的黄石市。《水经注》云:“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经其北,即黄石矶也,…… 山连径江,则东山偏高,谓这西塞”。北宋太平天国年间成书《太平寰宇记》云:“黄石城在州西北二百九十里,江表传上刘勋败于彭泽走入楚江,从寻阳闻皖已没,乃投西塞,将兵救皖,为孙权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城也。”从以上两段文字看,西塞山与黄石山、黄石城实乃同一概念。建国后,黄石建市,又定名为黄石市,正是因为传说的一代天师黄石公曾生于斯、卒于斯之故。

(注:传说很多,众说纷纭,我们从感情上接受黄石公是邳州人这个说法。现在连西门庆是哪里人都有人争了,嘻嘻。但黄石公授兵书在下邳,太史公不会说错吧。)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