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井粉丝(翟洪建)

     刘井粉丝(翟洪建)

年的味道越来越近了。萝卜粉丝、猪肉炖粉条、辣椒粉丝、白菜粉丝豆腐,肉沫粉丝糕更有嚼劲,从家庭餐桌到高档酒店,粉丝成了居家过日子必备的食材。刘井粉丝作为地标特产,在邳州就像北京烤鸭,烟台苹果,砀山梨一样的有名气。刘井原是薛集乡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的一个自然村落,现在行政区划调整隶属于土山镇。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有几户刘姓的人家在此居住,并掘了一口水井以备生活之用,从此世代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以刘姓为主的一个大村庄,“刘井”的村名便也因此而来。

    在我的记忆里,刘井推粉鼎盛时期是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那时“旱改水”的耕种模式尚未完全大面积推行。主要的粮食作物仍以玉米、山芋、小麦为主。冬天,家家都挖有一个山芋窖子,将越冬山芋作为主要粮食深埋起来。一个冬天山芋吃不完都白白的烂掉了,刘井人发挥聪明和智慧,将山芋切碎用石磨推成糊状,然后再用水反复的冲滤,提取淀粉留作自家做粉丝吃。                            打粉是件十分辛苦的劳动,冬天洗山芋冻手又裂手,患了冻疮以后指关节都不能伸直,随时都有挣裂流血的可能。 随着机械化的兴起普及替代了繁重的人工劳作,有了粉碎机后,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许多。每到傍晚时分,家家都将洗好的山芋用板车拉到粉碎点排起了长队。那时薛集街周边粉碎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家看一家,你打我也打,你打500斤,我打1000斤的攀比起来,原来使用的都是地产的山芋,嫌个头小,出粉率低,几家便结伴开拖拉机到苍山、台儿庄买来山地山芋,到处是一派积极打粉的繁忙景象,粉碎点不断地增加,由于负载过大电压不稳,家用照明的电灯泡都忽明忽暗的眨着眼睛。山芋糊打好后要经过像做豆腐一样的吊包,一口大缸上吊起一个纱布网,不断用水将山芋糊稀释,让淀粉沉到缸底。残余的粉渣只能用来喂猪了,小孩子写完作业后,家务劳动就是晒粉渣,你用脸盆,我用铣头一人一坨各自找地方,家前、屋后、柴垛、沟坡到处都是星罗棋布样的或饼状或指头捏的三角状的粉渣,煞是好看。

     淀粉经过二个晚上的沉淀,就要提纯倒缸了,倒去多余的水,把淀粉上面一层杂质带着发酵的酸腐味道的叫做馕的物质,小心翼翼地撇起来留作烙煎饼吃,物质的匮乏,纯粮煎饼是少见的,掺馕烙出来的煎饼,酸涩没有营养价值也散的掉渣,仅仅是为了充饥填饱肚子。只有在撇馕的时候稍微带一点淀粉,刘井人叫缸头,烙出的煎饼才筋道,放在烀萝卜条的菜锅里馏馏是很好吃的。两次倒缸后,就可以扒缸出粉面了,经过提纯的粉面洁白、细腻如粉脂,用简单的木框模具,铺上纱布,把粉面包进去,四角对折,踩实了用草木灰渗渗沁出的水,一块六十见方二十公分厚的面饼成品就成型了,晴天搬出来靠在屋檐下晾晒,防止阴雨天表面出现霉层,衡量一家打了多少斤山芋,看看屋檐下晒了多少个面块便心知肚明。

    进入冬闲是下粉丝的忙碌时节,下粉丝是一个由十几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的团队合作过程,整个环节默契、协调、流畅、圆润一气呵成。不能有半点的迟缓和延误。干透的粉面要破碎过筛,加入少量的明矾进行揣糊(护),目的是为了条型顺畅。揣糊是个力气活,袖子挽到胳膊弯,大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架势,水、粉的比例要掌握恰当,揣的糊均匀不能有生粉疙瘩,不能有细碎的杂质,这样出粉时容易造成结节形成粉肚。对于揣糊来说,摇瓢的人当数整个团队中的大拿了,摇瓢需要娴熟的动作和技巧,长长的带子栓着一个葫芦开的瓢,襻在肩膀上,瓢底均匀的钻了十几个圆孔,倒扣过来就像僧人头上受戒的戒疤,“工”字步站在锅台上,左手持瓢右手不停地敲打手臂,找准合适的姿势,测试着高度和力度,将瓢中的糊均匀地摇摆成银丝落入时刻保持着水沸腾状态的大锅里。妇女和儿童齐上阵帮忙拿帘子,把出锅的粉丝迅速绕在木棍或向日葵的秸秆上,穿上粉丝的木棍犹如挂起的布帘,大约八到十斤的计量,摇瓢人右手由拳变掌,在空中划了一道斜线,四指并拢快刀斩乱麻的样子,戛然而止一把将粉糊收拢起来。动作流畅、利索、干脆。没有大批量出粉丝之前,孩子们都兴高采烈的围在锅边,等待试瓢的短粉丝和零碎捞出来,浇上盐豆汤吃个酣畅。那时没有味精和香油,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就算是美味了,好像没有经过咀嚼囫囵吞枣样直接扒进肚的,个个吃的鼻尖冒汗,嘴角通红,满足的吸溜着小嘴。

    出锅的热粉丝像少女刚洗好的披肩长发是黏连的,必须迅速地冷却,然后再晾晒,一丝一缕地拨散开来,让风通透的穿行其间。晒到八成干的时候,为了有个好的卖相,还要用硫磺熏蒸,挖好的地槽像修车用的壕沟,整齐的摆好帘子,覆盖上草苫在硫磺燃烧幽幽的蓝光下化学反应,两小时后像涂了香粉变得脱胎换骨的白,现在市面上卖的粉丝,大多不再熏蒸,保持着原始的品相。几十年过去了,未曾想由原来家庭作坊式的小制作,现在变成了一项富民产业,以刘井为中心向周边村落发展,大有方兴未艾,星火燎原之势。向东到土山南门、沈庄、苏庄,南到徐庄,西到王庄、孙庄、官庄、薛庄,北到朱庙为制作粉丝的集中地。风和日丽的冬日,公路两边绵延数十里晾晒的粉丝成为一道风景。任何一个产业成熟发展的背后,一定会带来环境污染的危害。打粉是严重浪费水资源的,彭城晚报曾以《邳州有条黑河》报道过刘井村前一条横贯东西十几公里的排灌渠遭污染的事实。现在打粉已成历史,经营方式也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直接从外地调拨淀粉,机械化生产配方、加热、冷冻、烘干一次成型。不仅满足本地的生活需要而且还远销外省。

    刘井粉丝,纯粹天然。刘井粉丝,滑韧柔弹,久煮不粘。刘井粉丝,千丝万缕缠绕的故乡情结。谨以此文唤起曾经在薛集生活过的游子的记忆和舌尖上的乡愁。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