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指“典”列国之二 —— 二子乘舟

李文娟:指“典”列国之二 —— 二子乘舟

历史长河中,为争权夺位而手足相残的事件屡见不鲜,相伴长大的亲兄弟瞬间反目成仇,历史前进的车轮让他们在亲情和权位之间必选其一,有你没我,有我没你!那一幕幕血雨腥风的场面凉薄了世人的心,兄弟亲情,真的必须输给权力之争吗?

曹操的《蒿里行》写道:“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这说的是袁绍、袁术兄弟,本该同仇敌忾的兄弟二人却站在相互敌对的阵营,相恨相杀,袁术还召集死士刺杀袁绍;而袁绍病逝后,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为了争位竟也自相残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郑庄公寤生和弟弟共叔段上演的“郑伯克段于鄢”;

齐桓公小白与哥哥公子纠的马拉松赛跑式夺位和借刀杀兄; 

唐太宗李世民与兄弟李建成、李元吉血战玄武门;

南汉中宗刘晟在位12年,杀掉15个兄弟;

明朝景泰帝朱祁玉将哥哥朱祁镇幽禁于南苑8年;

康熙王朝轰轰烈烈的九王夺嫡……

这样无情的世界里难道就没有一次例外,就没有闪耀过一丝温暖动人的人性光辉吗?

有的。

这便是公元前700年,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寿与公子伋。

公子寿纯良温厚,公子伋温文尔雅,二人皆是谦谦君子,惺惺相惜。他们虽是异母兄弟,却非常友爱。 

他们的父亲卫宣公,是卫国第15任国君,其人劣迹斑斑,先是和父亲卫庄公的小妾夷姜私通,生下了公子伋养在民间,后来立为太子;在公子伋15岁时,宣公得知将要嫁给公子伋的齐国长女齐姜有绝世美颜,便将公子伋支开,自己娶了本该是儿媳妇的齐姜。而后齐姜生下二子公子寿与公子朔,倍受宠爱,宣公渐渐就冷落了夷姜,顺带看公子伋也不顺眼了,毕竟抢了儿子的妻,每每见到他不免扎心。

而一直有僭位之心的公子朔正是抓住了父亲心中这根刺,不断在母亲齐姜和宣公面前说公子伋的坏话,说公子伋恨父亲夺妻,发誓要把国君之位和妻子都拿回来。宣公半信半疑,但内心深处始终迈不过替娶这道坎,再加上齐姜帮儿子不断地吹着枕边风,说公子伋意图侮辱她。“谎言重复一百遍就变成了真理。”果然,戈培尔效应在两千多年前一样管用,宣公最后相信了公子朔的诋毁,决意要除掉公子伋。

卫宣公假意派遣公子伋持白旄(出使他国信物)出使宋国,让公子朔暗中蓄养的死士扮作盗贼在边界莘野埋伏,看见持白旄信物者即刻杀掉。

公子寿见父亲与弟弟密议私事,已有怀疑,便去母亲那里探出了真相,犹如五雷轰顶。他立刻去告知公子伋,劝他出逃别国,但公子伋却是个纯孝之人,说既然是父亲的意思,就不应该违拒,他已抱了必死的决心。这样的愚忠应该也影响到了后来晋国的太子申生和秦末的公子扶苏,至仁至孝的他们却为不仁不义的父兄奉上了宝贵的生命。

公子寿见兄长一心求死,心急如焚,痛极落泪,便萌生了替兄赴死的念头。另外,如果公子伋被害,继太子位的就是自己,他更不愿意踏着兄弟的尸身登上高位,所以在船中用酒灌醉了公子伋,然后另乘一舟而去,替他出使宋国。行至莘野,公子寿即被埋伏好的死士杀害,死士们见他拿的确是出使信物白旄无疑,以为事已成功,便割下他的头颅回去复命。而公子伋醒来后发现公子寿留下劝他远走的信简,不禁泪流满面,急忙乘船去追,正遇杀手回程,公子伋知寿已死,再不愿独活,他向杀手表明身份,引颈就戮。

知道寿、伋二子竟然同死,宣公心痛难忍,悲伤至极,齐姜也心疼爱子公子寿枉死,惟公子朔欣喜若狂。他本意应该就是先除公子伋再除公子寿的吧,没想到一箭双雕,这下所有障碍都已扫清,太子之位顺其自然到了他的头上。半月后,宣公病亡,公子朔如愿登上国君宝座,即卫惠公。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卫惠公即位不久便被驱逐,卫国重立新君。

人们于战火频仍的乱世中终于碰触到了这一桩兄弟情深、春秋大义,他们的忠孝仁爱深深打动了天下人的心,因此,便有了这首《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暇有害。”

这是人们在深情地祈愿:你们兄弟二人乘舟远去,大河汤汤,江水渺渺,希望你们一路平安,无灾无祸啊。”

两千多年了,属于他们的颂歌依然在唱,他们不灭的情义依然荡气回肠,人们没有忽略历史罅隙中这微如尘末的珍贵,它似漆黑长夜中的一抹微光,却烛照千古。

你看,在山东聊城莘县,葬有兄弟二人的太子冢依旧挺拔,巍巍矗立在当年那一方悲壮之地。 

 

注: 

1、《史记·卫康叔世家》

2、《五代史.南汉》

3、《册府元龟》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