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典”列国之六——风马牛不相及:李文娟

 

指“典”列国之六——风马牛不相及:李文娟

春秋时期(前656年),一对夫妻吵架,吵出了一场战争,吵出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

吵架的这两个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和他的夫人蔡姬,蔡姬是蔡国穆公的妹妹,嫁给齐桓公为第三夫人。一天,二人泛舟采莲,兴致盎然,娇憨的蔡姬知道齐桓公怕水,就玩起了恶作剧,撩水洒了桓公一身,觉得不过瘾,又左右晃荡起小舟,把桓公吓得脸都白了。桓公制止不了,随即大怒:这个婢子不能侍君!(笔者咋觉得他不解风情呢……)然后桓公将蔡姬送回娘家蔡国反省,但并不是休妻的意思。

可蔡穆公很生气:出嫁的女子能随随便便就给赶回来吗!这可是我老妹!太不给我面子了!蔡穆公转身就把蔡姬嫁给了楚国,成为楚成王夫人,齐桓公听了差点气晕是不是觉得蔡姬还是很可爱的。这一下,蔡国和楚国都成了齐国的对头。

齐桓公此时已然是中原盟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北救燕国,西救卫国,各诸侯国大都归附,只有南方的楚国却妄自称王,根本没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更不用说齐桓公了,所以,征服楚国成为真正的天下霸主是齐桓公梦寐以求的愿望,但苦于没有借口,无从征讨。

这场吵架来得正是时候,蔡穆公得罪了齐桓公,管仲劝齐桓公正好可以借问罪蔡穆公的机会直逼楚国,因为蔡、楚国交界,很顺路啊。听说齐桓公大军压境,蔡穆公望风而逃,去了楚国,齐桓公率领八个诸侯国的军队驻扎在楚国边界。本想是出其不意,可以打楚国一个措手不及,没想到楚国早就知道齐国欲借讨蔡而伐楚,已集合大军严阵以待,并派大夫屈完早早等在路边准备质问。

屈完说:齐国远在北方,楚国地处南方,两国风马牛不相及,你们为什么要来进犯呢,这有何道理?(装糊涂)

管仲说:齐国受周王委托,只要无礼于周王室的诸侯我们都有责任去讨伐,现在楚国不尊周礼,不进贡祭祀用的包茅,怠慢了天子,我们只好出兵了。(装无辜)

齐国以“尊王”为由,而楚国多年不向周朝纳贡,确实理亏无话可说,又因双方兵力相当,都不愿轻易出兵,所以楚国与齐等八国诸侯最终在召陵结盟,实际上是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一匡天下的梦想终于实现,管仲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名满天下。

这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来历,俗话说就是:八杆子也打不着,但为什么偏偏“风、马、牛”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呢?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风”字在古时有表示动物交配的意思,就是说,放牧时把马和牛放在一起,它们无论如何也不会互相吸引而交配的。

第二种:意思是两个国家相距太远,即使两国的马或牛走失了,也不会跑到彼此的国界之内去。

第三种:马喜欢逆风走,牛喜欢顺风走,因此马和牛走的是反方向,是不可能有交集的。这也是在草原上有野火燃起时,被烧死的大都是牛的原因。

不管哪种说法,都是表明齐楚两国距离遥远,没有互为战争的理由。

但即使是风马牛不相及,管仲还是找到了出兵的托辞,并以“礼”服人,不伤一兵一卒而实现了齐桓公的称霸大业。一百年后的《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地则是最下之策。而用外交谋略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管仲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收服楚国,不以兵车,不能不说管仲谋略之深妙。这是楚国第一次被谋略坑了,但不是最后一次。

第二次,春秋末年,楚国要攻打宋国,又被宋国的墨子以谋略说服,没有成功。当时楚惠王用能工巧匠公输班,制造了云梯、撞车、飞石、联珠剪等新式攻城武器,准备一举攻下宋国。墨子听说后,徒步十天走到楚国,在楚惠王面前与公输班面对面推演战争场景,用九种守城方法使公输班的所有攻城手段变得毫无意义,楚惠王因此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打算,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又一经典范例。(楚国: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而将谋略运用到极致的当属三国的诸葛亮,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带领大军涌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根本没有应战的能力。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多疑,于是,他一人一琴,焚香弹奏,稳坐城楼,以一出“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咦?笔者是如何从“风马牛不相及”说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呢?好像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捂嘴笑)

 

 

注:

1、《左传.鲁僖公四年》

2、《春秋公羊传》

3、《墨子.公输班》

4、《竹书纪年》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