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抗疫助力(作者:周曙明)

为抗疫助力(作者:周曙明)
3月12日,浦江镇苏民村被列为封管区。

14日,为 “新冠病毒”防控需要,苏民村与兄弟村、居民小区一样,进入严格的“封闭管理”期。封控区内所有人员,服从防疫部门的统一指挥,不得任意出入,每天进行抗原检测、核酸检测。转眼已近2个月了。

4月18日上午10时许,我去村党建广场做核酸检测。排在我前面不远处有位年近五十,气度不凡,身材高挑,头发如妇女的男人,以为他是“艺术家”。

于是,好与艺术家交友的我,与我前面的妻子、侄子换了位置,与那“艺术家”“零”距离——隔两米聊天。一聊得知,他是江苏高邮的务工人员,姓陆。他原在市区一家企业工作,前不久跳槽,在浦江镇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上班。说起他的头发,他笑着说,哪里是啥“艺术家”啊,封控前就想理发了,可没时间。现在有的是时间,却没办法去理。唉,像个野人,不知啥时候解封。

我正在为疫情防控没当成志愿者而纠结,这义务理发不也是志愿服务吗?于是,我说,小陆啊,这样吧,我们这里没有“阳”,也都是“小队长”,等会做完核酸检测取样后,我帮你理一下吧,我住24号。

就这样,在这漫长的疫情防控期间,我找到了为所在封控区里的人理发的机会,不管是来沪人员,还是街坊邻居,沿袭惯例,一律免费。转眼,疫情封控已近2个月。“长头发”们陆陆续续找上门来理发,有安徽、江苏、河北、湖南、湖北、陕西的,也有上海的,本村的。据统计到5月8日,已理发33名,解除了他们的“理发之难”。因“防疫”需要,我为“顾客”服务都在室外。有2个“顾客”的时候,让慢来的隔开2米坐着等候,或让他过20分钟再来。由于没有专业的理发工作衣,剃下的头发被风吹得纷纷扬扬,沾在我穿的T恤上,拍又拍不掉,刺得我满身痒痒。

我小学毕业考上三林中学不久,《人民日报》1963年3月5日发表了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决心也要“学雷锋做好事”。教师饭厅西隔壁有间理发室,东三林塘一位叫“长脚”的张师傅,每天下班后来为寄宿生理发,收费一角五分。我喜欢去理发,也喜欢去看理发。“长脚”师傅看我有心学艺,就让我给小同学理毛坯,然后他精加工,还不时给我指导,不久,我基本掌握了理发的技巧。我们在班主任薛如金的支持下,成立了“理发组”,义务为同学理发。

1965年9月,上高中后,理发工具送给结对的初一丙班,另买了一套理发工具,由我和阿福任理发师,。三夏农忙下乡,也带着理发工具,为住地农民理发。1970年12月,我当教师后,又与两位同事,利用中午、傍晚义务为教师、学生理发。1979年8月,宅上的小青年蔡耀国不慎摔伤了尾椎骨,成了截瘫病人。我就成了小蔡的专职理发师,直到现在。

转眼,我年已奔八,但学雷锋不限年龄,也不限于3月5日。只要有心,时时不缺机会,处处不缺岗位。疫情还在继续,我的义务理发,还在将继。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