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一点含蓄 切忌标语口号 (作者:周 波)

讲究一点含蓄   切忌标语口号 (作者:周 波)

每天微信圈子里,诗歌占具“半壁江山”,写诗的朋友真不少。有的诗,读了一遍,就感到淡然无味,不想再读第二遍了;而有的诗,却百读不厌,就像吃橄榄似的,越嚼越有味道。何因?就是因为前者太直、太露、太标语口号化了,要表达的诗意,自己都说完了,没有给读者留下回想的空间;而后者含蓄,将异常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深含于艺术形象之中,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读者,让读者去回味、思索、体会、领悟。

宋代的梅圣俞说过:诗如果能“意新语工”就是好诗了,但最好的诗是要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妙言历来为人们称道,确实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含蓄的特点。
我们现在所说的含蓄,包含两重意思,一是就内容说的,指诗文中的含意深隐,有言外之意。二是就手法说的,指艺术表现时要采取含蓄的手法,千要不要“标语口号”那样喊。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含蓄不是含糊。所谓含蓄,是指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在诗里表现得深藏不露,能使人见之于言外。我们讲含蓄的诗好,并不是说不含蓄的诗都一定不好。有些诗形象贫乏,用标语口号图解概念,确实象白开水一样无味,但也有些诗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体现于生动的形象之中,虽不含蓄,却也能成为受人喜爱的佳作。比如杜牧的抒情小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有问有答,并不含蓄,却也很有情味,表现了杜牧特有的明朗俊爽的风格。

总之,我们提倡含蓄,认为含蓄是一种很好的艺术表现手法,认为诗人有必要运用这种手法,把诗的含蓄表现得深藏不露,让读者象吃橄榄一样去咀嚼其中的味道,以推动诗歌创作向宏大远景的方向发展,给社会提供更多的美味精神食粮。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