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安澜闸圩村(作者:胡惠有)

“祥符”安澜闸圩村(作者:胡惠有)

闸圩村位于洋河镇东部。东北面濒临古黄河,与古城居委会一衣带水。南接六里棚村,东南面与罗庄村接壤,西北面与学校村为邻。村域面积4.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3亩,水域面积253亩,全村611户,2718人。

闸圩村因祥符闸而得名,原名“祥符闸圩”,民国时期是洋河市管辖的一个集市。

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余如祥符闸圩、闸为清康熙年造,今久废。圩为清咸丰初年胡姓筑,约三十户,目下(公元1925年)胡子乐在此兴集。

有人说,祥符闸是清代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建造的。仓集民间还有个传说,在建成剪彩仪式上,当地百姓怕开闸放水会冲毁农田,聚众跪求主事官员不要开闸,仪式被迫停止。

靳辅(公元1633年—公元1692年),字紫垣,清代大臣,水利工程专家。靳辅在康熙十六年任河道总督,康熙二十七年因御史郭琇诬告治河九年无功被免职。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二月复任河道总督,当年十一月在河道总督任上逝世。靳辅自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三月任河道总督,到六十岁病逝,一直致力于治河,功勋卓著。他在宿迁境内主持治理黄河和开挖中运河,造福两岸百姓,在宿迁民众心中地位崇高。所以,民间把建造祥符闸归功于他。

其实,祥符闸并不是靳辅所建造。康熙三十一年,靳辅逝世后,于成龙接任河道总督。康熙三十九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于成龙在淮安河道总督署病故。于成龙逝世后,张鹏翮继任河道总督,主持建造祥符闸。对此,乾隆版《桃源县志》民国版《泗阳县志》1995年版《泗阳县志》都有明确的记载。

“祥符”安澜闸圩村(作者:胡惠有)

张鹏翮在上朝廷的疏(奏折)上说:“桃源县锅底湖,水能入不能出,相继又有卜家湖。诚恐引水至此,连合湖水,泛滥难御,县城有漂没之患。打量水平挑水坝,黄河地形亦高,且道里有一百二十余里之远,挑挖工程,需用钱粮甚多。如引水不出,则属无益。不如自涵洞口起,至老堤头迤东,挖引河一道,以出河水,乃为近便。民国版《泗阳县志》对这份奏折的评语是:“此疏,移东就西,其造福桃源者厥功甚伟。

张鹏翮为了保证桃源县城的安全,权衡利弊,“移东就西”,把调节黄河水位的引水河开在桃源县西境的洋河镇老堤头,而祥符闸就是这条引水河上的(节制)闸。它的作用是:调节黄河水位,水丰时开闸分洪进入洪泽湖,水敛时引洪泽湖水冲刷黄河泥沙,平时引水灌溉。祥符闸是个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

后来,祥符闸进行过改建。据民国《泗阳县志》记载:“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移建祥符、五瑞二闸。建于旧闸稍北坚滩上,合门各宽二丈四尺,底比旧闸底高一丈七尺三寸,闸建矶心,东西筑钳口坝。闸下束水堰,南长五千三百九十丈,北长二千二百三十丈,水入洪泽湖。”这段文字详细说明了清代中期祥符闸(及引水河)的形制、位置和功能。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黄河在河南兰仪县铜瓦厢决口,复归故道。从此,宿迁、桃源再无黄河。祥符闸这个重要的水利工程后也因无水可泄而圮废。

祥符闸建成距今已逾320年,因河枯圮废也已165年。因年代久远,当地百姓以讹传讹,将祥符闸误称为“浅废闸”。2015年,宿城区人民政府在文物普查时,依据民间传言,在闸圩村立“浅废闸遗址”文物保护碑一块。

祥符闸虽已圮废,它和以它命名的祥符闸圩却永载史册。在闸圩村的田头、路旁,随处可见建闸用的的条石和城砖,它们见证了这里曾有座安澜佑民的治黄工程。

祥符闸作为重要的治黄工程遗存,历代史志都言之凿凿,有关部门应向上级文保主管部门申请,变更遗址保护碑文字,改为“闸圩祥符闸遗址”,以更好地发挥历史文物保护的作用。

“祥符”安澜闸圩村(作者:胡惠有)
1970年,在祥符遗址北端修建了一座混凝土节制闸,称为“小闸”。小闸两端的河道称为“小闸河”。现在,小闸和小闸河仍在使用,村域水丰时开启闸门,将积水通过小闸河排入五河;水敛时关闭闸门,保证农田灌溉。

闸圩村历史久远,民国《县志》中的胡姓是目前可考最早落户此地的家族。村民胡继武家有一本1995年编印的安定堂《江苏省泗阳县胡氏宗谱》,谱中有明崇祯二年胡思纲写的序言。其中写道:“想我胡氏于宋末元初,遇乱自宿迁堰头迁桃,仅七人,始居古城漕河南岸。卜地二亩为茔,迨故俱葬东首,其名未传……我让祖居茶盐城,所生九人,散居黄河南北,丁渐繁衍……

序中的宿迁堰头今为新沂市堰头镇,漕河即现在的古黄河,茶盐城位于今天古城山麓。将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大意是:宋末元初时,我们胡氏始祖因战乱从宿迁堰头迁到桃源县。迁来时仅一家七口,最早在古城的黄河南岸买了二亩地作为家族墓地,他们去世后都葬在墓地的东头,没有留下名讳……我们的先祖让公在茶盐城居住,他生了九个儿子,散居在黄河南北两岸,人丁逐渐繁衍……

作为早期居民,胡姓对闸圩村的形成和发展功不可没。《江苏省泗阳县地名录》对这样的解释:“闸圩:清康熙年间,本地建有祥符闸(闸已废除)此有闸坝。清咸丰初年,胡子磐将闸坝筑成圩墙,后村庄也由此得名。

清末民初,胡子乐在闸圩兴办集市,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从未间断。现在,街上有商店、农贸市场和菜市场,每到农历一、四、六、九逢集日,街上人头攒动,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到这里“赶集”。

闸圩村自然村庄的名称各有来历,闸圩、闸北、闸东、闸西都因祥符闸而得名;王庄、张庄、苗庄、三王庄则因聚居的姓氏得名;“西小圩”是“祥符闸圩”西边另筑的小圩,又名“前大庄”、“高宅子”,是闸圩村的驻地;1981年版的《泗阳县地名录》记载,闸圩还有一个“三姓庄”,但村民对此已经没有印象。

宋、元时期,虽然隔着黄河,但闸圩一带与对岸的茶盐城(古城)联系紧密;明清时期,闸圩属桃源县陆城乡管辖;民国时期,祥符闸圩成了泗阳县洋河市的重要集市。抗日战争时期,闸圩村属泗阳县抗日民主政权仓集区三张乡管辖。

1957年底,泗阳县撤区并乡,三张乡撤销,闸圩属仓集乡管辖。人民公社制时期,闸圩成为仓集公社的一个大队。1963年,泗阳县试行小公社制,成立闸圩人民公社,辖闸圩、学校两个大队,属仓集区管辖。1983年,闸圩大队改称闸圩村。

闸圩人注重教育,自清代起,胡姓乡绅设有家塾,延请先生教授子弟,也收本村亲友孩子。胡修金被聘为民国时期的家塾先生,现在一些老人还记得他。闸圩村另一个受人敬重的私塾先生胡汉荣,因耳背,人称“二聋先生”,他幼读私塾满腹经论,在古城开馆授课,桃李芬芳,有不少学生是解放初期党的基层干部。

闸圩青年素有精忠报国情怀。解放初期,张正科、黄守安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家卫国英勇战斗。他们现在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但乡亲们仍然景仰他们。闸圩村十几位退伍军人,无论年龄大小,都能退伍不褪色,为家乡的发展默默奉献。闸圩村的现役军人多是军队精英,其中胡明、胡瑞成长为解放军高级军官,是村中青年心中的楷模。

由于历史原因,闸圩这个历史久远的名村一段时间成了“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在挂钩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党支部领导村民在脱贫路上脚踏实地,逐步走出了整体脱贫的路子。

村里把各项扶贫资金用来投资入股,增强“造血”功能,3年来,累计向江苏润易、洋河城投、宿迁凯立德等公司入股280万元,每年村民分红超过30万元。

村里介绍村民到润易农业科技园等企业,让他们就近务工。村民蒋学珍说:“我从家里到润易农业只有10分钟路程,在家门口打工,每天和姐妹们一起干活,说说笑笑的,挣钱又开心。

村民王书龙、王书金、王长金、胡茂虎、蒋道西等办起了家庭养殖场饲养黄牛,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通过全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2019年,闸圩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脱贫。在2020年3月20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闸圩村获得“全市脱贫示范村居”称号。

闸圩村的干部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有信心将闸圩村发展好,让闸圩村村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踏实。

日前,省发改委批准实施了黄河故道后续工程,五河分洪道工程是其中的重要项目,现已建成五河分洪闸,实现了先贤建闸安澜佑民的夙愿。

3月6日,市委市政府发布《宿迁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把黄河故道建设成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

在最新版洋河镇规划中,闸圩被列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定位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网红”旅游乡村。闸圩村地处古黄河生态长廊近旁,已经建成风景怡人的观光带,随着宿迁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将建成独具特色的极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美丽村庄。

附记

附:仓集诗人夏成兵新作

西江月.闸圩村印象

雨润花红柳绿,

风柔草长莺飞。

闸圩村里踏春归,

别有一番滋味。

曾有工程浩浩,

长留史迹巍巍。

谁来检验是和非,

探索精神可贵。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