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评优漫记(作者: 王建华)

机关评优漫记(作者: 王建华)

机关体制改革,上级号召建立精干、廉洁、高效的机构,公务员考评机制,无疑是一件重要举措。评选优秀公务员,成了公务员多拿奖金、升职、立功甚至旅游的重要”航向标”,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选优评先。因此,机关人员多是梦寐以求的。为此,精明的有心人,象饥饿好久的食肉动物,虎视眈眈。

评优,每年一次,尽管评选没有什么新花样,多是”老生常谈”,只是有时候年度奖金”水涨船高”,着实让我辈囊中羞涩之人兴奋一番。但年年,领导人在全体人员大会上,都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高度重视、要精心组织、公开、公平、公正,把成绩突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员选出来。可实际操作时,却破碇百出,让人感觉比看一场喜剧,还啼笑皆非哪。

因为,上级规定,评优必须经过民主测评的程序,所以,不得不召开大会进行,但”雷声大,雨点小”,群众的测评,从来就没有阳光灿烂过,屡见不鲜的是”走过场”,年复一年。一些后台硬、干不干一个样的老优秀,尽管大家对其颇有微词,可人家就是铁打的营盘,铁打的”优秀”,比铁饭碗还牢靠,甚至出现人被取保侯审了,还是能当优秀的闹剧。

某机关,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按机关人数,应在科级干部、非领导职务人员中,各评优秀两名,公勤人员中选一名。大会上,领导人明确布置,大伙也按此规定,规规距距、老实八脚地测写测评表,结果,在机关的宣传栏中,公示的却不是这样,科级干部由两变三,多出一个,不知道如何产生的,写公示的人也知道有猫腻,字写得特别少,与这个喜事实在不协调。

我们只能”哥德巴猜想”,因有头有脸的科级干部较多,鞍前马后,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领导不好平衡,手心手肉都是肉呀,会找自己闹情绪,没有办法了,只得从非领导职务中,扣下一名均给了科级干部,再说,这些中流砥柱,也不是省油的灯,评谁不评谁,平时是哥们,到时可会狗咬狗一毛的,你干得啥,我又干啥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评上是领导看得起俺,评不上,自己与领导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个别人,好象来自”人民来信”之乡,这个绰号比较有新意。人家是”农民画之乡、武术之乡、瓜果之乡”,可太俗了,就象办平果节、豆腐节、桃花节一样,毫无新鲜感。此地方人比较狡猾、虚伪,属于”当面好话说尽,背后很下绊子的一族,扯蛋捣鬼堪称一绝。颇象国内人看河南人一样,骗子成堆,造假成风。当年,两位河南籍的作家,还不服气地说,”河南人,怎么了?”,古老的中原,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可近代落伍了,民风变了。全国各地处处提防河南人,看人就查,看车就扣,一遇到河南人谈事,就多长几个心眼,你说怪谁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身要清醒、反省呀。

机关评优漫记(作者: 王建华)

此类人一遇到”评优”这等名利双收的美事,就象饿狼看到了鲜肉,两眼放光,如坐针毡,恐自己名落孙山,一年白玩了。有回,自己出差在外,没有评上(就是回来了,也不一定就是他的),马上找到分管领导,大发雷霆,甚至拍桌子砸板凳,好象世界末日到了。

分管领导象哄小孩地安慰,下次,一定为其争取。以后,只要有评优的事,那怕出差,也一定要赶回来,嘴上说:”我回来,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弟兄们,我不要也行的”。典型的口是心非,放烟雾弹,此等好事,岂容别人随便指染,非自己莫属的。

所以,千方百计求哥哥,拜姐姐,多多架式,多多美言,从小耳闻目染的民风民俗,此刻派上了用场,暗下做工作,功夫在诗外。得到了沾沾自喜。最起码,两个月之间,不会再找领导的麻烦,诉说领导的不是。

评优,不要求个个孔繁森、任长霞、张云泉似的,但也要名至实归。本来是鼓励先进,培养标兵,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的一项有益活动,可现在,多成了一些心术不正、忘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宗旨的人,安慰亲信、任人为亲的工具,变了味的评优,不仅不能调动机关人员的积极性,反而,导致人心焕散,不思进取。

“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一些优秀者名不副实,张冠李戴,失去了评优的意义。可悲呀,令人一声叹息。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