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两岸尽朝晖

作者:刘同富

运河两岸尽朝晖2500余载奔流不息,3200公里纵横华夏,中国大运河从邗沟初开的春秋岁月走来,历经隋唐的帆影连天、元明清的漕运繁华,在新时代的晨光中焕发别样生机。这条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流动的文化”的伟大工程,不仅是镌刻中华文明的活态遗产,更是滋养两岸发展、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时代之光,真正印证了“运河两岸尽朝晖”的壮阔图景。

运河之晖,是大一统格局的历史荣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然大河多呈东西走向,曾造就南北地理的天然阻隔。而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以人工智慧打破天堑,构建起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腹地的水路命脉。从隋代“Y”字形运河贯通南北,到元代裁弯取直奠定京杭大运河格局,这条人工水道始终是维系九州共贯的战略纽带。北宋每年600多万石漕粮经运河北上,明代漕运总额稳定在每年400万石,南方的丝绸、茶叶与北方的棉花、果品沿运河互通有无,既保障了都城供给,更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深度交融。运河沿岸崛起的扬州、济宁、临清等名城,串联的吴越、中原、齐鲁、燕赵等文化板块,无不印证着它作为“大一统国家生命线”的深远意义,让“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文化基因在水流中代代相传。

运河之晖,是生态与发展的当代交响。新时代的大运河,早已超越单一航运功能,成为兼顾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走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从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的生态治理,到扬州运河三湾的环境修复,再到浙东运河的遗产保护,运河两岸正上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核心通道,它既为北方输送生命之水,又构建起纵贯东中部的生态屏障;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载体,近百个5A级景区、1200多个4A级景区沿运河分布,让文化旅游成为沿线发展的新引擎。从河道清淤到湿地修复,从文物保护到文旅融合,大运河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实现了“致富河、幸福河”的时代转型,让绿色发展的晨光洒满两岸。

运河之晖,是文明传承的精神火炬。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承载的不仅是物资流通,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沿线数以万计的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名著、昆曲京剧等艺术瑰宝,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富积带。如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河道剖面重现千年沧桑,浙东运河文化园的遗存诉说古今变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流动的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在创新中赋予古老遗产新的生命力——数字技术让运河历史可感可触,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走进生活,跨界融合让运河文化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如今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让文化传承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长河奔涌,朝晖永续。大运河的千年流淌,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运河两岸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缩影。从历史深处的大一统纽带,到当代的生态经济走廊,再到未来的文化传承高地,这条伟大的人工运河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初心,大运河必将继续滋养两岸人民,让文明之晖、发展之晖、幸福之晖永远照耀华夏大地,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