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耩(jiǎng)子

作者:郭华庭

拉耩(jiǎng)子

从抖音上看到市攝协主席张红旗先生八十年代初拍摄的一幅《拉耩子》。两个年轻的拉耩人,登腿躬身,稳健发力前行;摇耩的,是上了岁数的长者,神态专注,双臂摇抖自然,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用耩子播种,对体力、技术要求颇高。拉耩,要松膀宽胸,腿绷脚实,平稳发力,步步不虚;摇耩,要双臂端平,手控耩脚深浅,眼观垄行走势。在拐弯处,要迅捷转换方向,严谨利索。拉耩、摇耩之间的配合要黙契自然,这是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农活。

耩子播种,是农耕文明留下的一幅经典图画。人们对于土地的钟情,缘于土地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丰饶的物质,其中,粮食攸关生存大计。耕耘、播种、管护诸多环节,无不融铸人们的美好希冀。凭藉土地生存的农民,一年年,一代代,栉风沐雨,甚至熬过兵燹、天灾,走过秦汉、晋唐、宋元、明清,……。

在漫漫历史进程中,农民负重前行,汗摔八瓣而精神振扬。农具换代、农技升级,农民以体能与智慧的双向发力,生生不息,赓续农业文明。

时序入秋,农民鏖战苦夏未得喘息,就马不停蹄地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做足功课。秋播、秋种,既是当岁农事之收官,也是来年农事之前奏。一季关乎两年的特殊地位,赋予秋季以更多的责任、使命,也让秋天享有金黄的色彩与醇美的韵味。

回溯半个世纪前,如这幅攝影画面所呈现的天高地阔。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我拉肚子,吃了药止泄后,体力稍好些,跟着父亲去沂河坡地拉耩子。家中就数我年青力壮,拉構子驾辕必须的。

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分田到户。父亲差不多临近花甲。他一直教书,疏离了几十年的农活,一时半会儿,难能顺心随手。我刚下学,应付农活,捉襟见肘,日子过得局促。

农村生产、生活发生变化,尤其是农活以户为单元,没有单打独斗的本领,干不了庄稼活,那怎么得了。

从挑担子运柴草,担水浇田,到拉耩子、拉平板车,繁多的活计包围着我,也提升我。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