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5日清晨七点,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学员们匆匆用过早餐,便踏上了前往淮安湿地的旅程。一小时车程后,这片被誉为“丹顶鹤故乡”的秘境缓缓铺展在眼前——每年深秋,数万只来自西伯利亚的候鸟如约而至,丹顶鹤、大雁等生灵在此停歇补食,短暂休整后便向着澳大利亚的方向继续南迁;待来年春归,它们又会沿原路折返,在湿地重拾气力,再赴西伯利亚的繁衍之约。年复一年的往返迁徙,让这片湿地成为候鸟迁徙路上最温暖的驿站。
上午八点多,我们走进湿地园区,“一园看尽中国鹤”“淮安湿地,大美中国”的巨型广告牌巍然矗立,无声诉说着这里的独特地位。导游介绍,鹤类的出现比人类早6000万年,历经岁月沧桑,全球鹤种从最初的27种锐减至15种,而中国境内就分布着9种,占比过半。珍禽园内,丹顶鹤、白头鹤、白鹤、黑颈鹤等我国现存的全部鹤种齐聚一堂,小鹤稚嫩懵懂,才满六个月;老鹤沉稳雍容,寿命可达三五十岁,最长者更逾七十,“鹤寿延年”的美好寓意便源于此。更令人动容的是鹤的忠贞——它们奉行一夫一妻制,终生不渝,自由相恋时便以鸣唱和舞蹈传情,饲养员见状便会为它们搭建专属巢穴,让这份深情得以延续,孕育下一代。
“栖于沼泽鸣于九皋,自古贵为一品神鸟。展翅天空志凌云霄,引领凡间寻仙求道……”丹顶鹤自古便是高洁与祥瑞的象征,这只“神仙鸟”用灵魂歌唱,用生命舞蹈,不羡浮华,只为真爱筑巢,恰如世间君子之风。
行至《徐秀娟工作室》,昔日的茅草房已换成砖瓦房,前来参观的人们纷纷驻足,目光中满是哀思与敬仰。导游缓缓讲述的那个真实故事,让时光回溯到38年前——18岁的徐秀娟大学毕业后,从黑龙江辗转三天三夜的火车与汽车,来到这片荒无人烟的滩涂芦苇荡,成为这里唯一的养鹤姑娘。她日夜与丹顶鹤相伴,面朝大海,背靠芦苇,将青春与热忱都倾注在这群“东方仙子”身上。
1986年春,21岁的徐秀娟携带三枚鹤卵,在盐城滩涂创造了全球低纬度人工繁殖丹顶鹤的奇迹。83个日夜的悉心照料,三只雏鹤成功首飞蓝天,她用科学与执着改写了自然法则。饲养日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只鹤的习性与偏爱,她甚至能通过鸣唱破译它们的情绪密码,这份超越物种的情感连接,让“丹顶鹤在其墓前盘旋”的传说有了滚烫的生命温度。
然而天妒英才,1987年9月16日,为寻找走失的天鹅,徐秀娟两次潜入复堆河,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她留下的不仅是两篇国际获奖的论文,更成为中国环保史上首个获得烈士称号的人物,用生命践行了对自然的庄严承诺。听罢这段往事,众人无不热泪盈眶,我亦心生感慨,提笔写下:“孤身一人大海边,狂风暴雨只等闲。一生只为神鸟情,化作彩云伴鹤仙。”
工作室旁的观鹤台上,《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歌声缓缓传来,如天外之音叩击心窗:“家乡那片芦苇坡,有一个养鹤的女孩来过……为了她心爱的丹顶鹤,她用生命谱写一首歌。”歌声里,风儿轻摇芦叶,潮声诉说往事,南来北往的丹顶鹤,正轻轻飞过这片浸染着青春与奉献的土地。
十点半,恰逢周日,鹤类养殖基地的放飞环节如期而至。观鹤台上下人山人海,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与摄影班“长枪短炮”的快门声交织在一起。身着白大褂的饲养员发出指令,笼中的丹顶鹤们应声集结,展翅向观鹤台飞来,盘旋一周后轻盈落下。它们迈着模特般的优雅步伐闲庭信步,有的展翅舞蹈,有的引吭高歌,有的低头啄食,宛如一群乖巧的孩童在操场嬉戏。即便面对人群的欢呼,鹤儿们依旧从容不迫,在初冬的暖阳下尽情舒展。片刻后,饲养员再次发出指令,就连几只贪玩的“小家伙”也恋恋不舍地飞回,一同返回巢穴。
此次淮安湿地之行,收获远超预期。我们不仅领略了丹顶鹤的高洁之美,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被徐秀娟烈士的奉献精神深深震撼。这堂关于热爱自然、守护生灵的课程,将永远铭记于心——愿我们都能行动起来,守护这片人鸟共栖的家园,让丹顶鹤的舞姿永远翱翔在蓝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