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下午,徐州新城区绿地铂瑞酒店铂瑞1、2厅内却暖意融融、座无虚席。以“何以为汉 和合共生”为核心主题的徐州市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多分会场同步启幕。在此迎来“汉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鉴”分会场的盛大开幕。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的15 名会员在会长李君超的带领下全程参与,沉浸式体悟两汉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学术魅力。在铂瑞1、2 厅的“汉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鉴” 分会场,近百位学界嘉宾与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南京师范大学许诗焱教授担纲主持。
六位知名资深教授轮番登台分享,其中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专家朱存明以汉画像石的图像密码为钥,解锁了古人跨越千年的“和谐” 追求。

汉画像石上,天人相应的图景里日月星辰与人间烟火共生,车马出行的仪仗中君臣相得、长幼有序的伦理和谐跃然石上,渔猎耕织的场景里藏着人与自然取予有度的相处之道。朱存明的解读让沉默的古物焕发新生,每一道刻痕都是对“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理念的生动镌刻,尽显穿越时空的思想光芒。
当日下午的15:40 至17:10,铂瑞3 厅“汉家陵阙:狮子山楚王陵发掘 30 周年暨汉王陵的考古成就” 分论坛上,研究会学术力量精彩绽放。
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学术专委副主任刘照建,凭借数十年汉墓考古深耕积淀,发表《再谈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墓主问题》专题演讲,提出“墓主为第一代楚王刘交” 的核心论断。这一观点依托墓内铭文器物、墓葬形制等多重实证,逻辑严谨、说服力十足,获现场学界同仁广泛认同。
据悉,该观点此前已在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10 月25 日在徐州博物馆举办的纪念发掘30 周年学术交流会上引发热议,此次补充的考古新证更让论断根基愈发坚实。
随后,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学术专委副主任葛明宇接力登台,以《狮子山楚王陵的考古发现与成就》为题展开深度论述。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陵墓选址、墓葬结构、文物特征三个维度,系统梳理狮子山楚王陵的考古成果。

尤为关键的是,葛明宇明确指出,“汉墓、汉画像石、汉玉、汉俑” 的 “汉代四绝” 排序已形成学界共识,汉玉凭借深厚文化价值与卓越艺术成就稳居其一,共同构筑起徐州汉文化的核心标识体系,为后续研究锚定重要方向。
论坛现场,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员始终专注投入,依席卡有序就座后凝神聆听、细致记录。专家分享间隙,大家或侧身低语、或互递笔记,围绕“汉画像石中‘和谐’意象的当代价值” 等话题趁热打铁碰撞思想火花,尽显求知热忱与传承担当。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原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琪对徐州两汉文化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以“力量聚、活动热、传播火” 生动点赞研究蓬勃态势,强调徐州作为中华文化经线中心的关键地位,认可 “汉代四绝” 数字化等创新实践,并提出 “向上攀登、向下扎根” 的发展方向,期许徐州突破地域局限,深挖文化内涵,推动两汉文化转化为城市软实力,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双赢。
会员朱永平身着传统汉服、头戴汉式冠帽参会,成为会场一道独特风景,与会人员纷纷上前合影。他即兴创作《五绝?论道》:“汉代四绝宝,刘家数百年。洞香春论道,终不逆渊源”,字里行间满是对汉文化的赤诚热爱。
会员王宗乾亦心有所感,赋《听汉文化论坛有感》:“彭城秋聚论汉风,诸贤妙解意无穷。画像石上藏千古,和合共生贯西东。匠心未改承文脉,雅韵新声满碧空。一曲长歌追往圣,文明薪火永相逢”,诗句饱含对千年汉韵的崇敬,引得在场会员纷纷颔首点赞。

为深化参会成果,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特别要求每位会员论坛结束后撰写个人感想或学术总结,将现场收获转化为两汉文化研究的具体思考。
最后,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表示,此次论坛让会员直面顶尖学术观点、碰撞创新火花,“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为刘交” 的学术共识具有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未来,研究会将以此为契机,搭建更多高质量交流平台,深耕两汉文化研究,助力汉文化在新时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