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活雷锋”

作者:徐敬军

小区里的“活雷锋”
苏州市工业园区海悦一区近八千居民,男女老少几乎都认识他——朱银春。这位76岁的地道苏州老人,生于1949年1月17日,个子不高,身形微胖,圆脸透着红光,精神矍铄,性格既有几分倔强又格外和蔼,瞧着竟像极了《南征北战》里的“小胖子”,岁月虽增,那份亲切感依旧。

1969年12月,朱银春入伍济南军区26军78师233团,成为一名司号兵,这一吹就是七年。军号成了他最珍贵的念想,家中至今珍藏着一把,闲时便拿出来吹奏,梦里都萦绕着那段吹号的青春岁月。197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升任营部司号班长,还兼任团里的司号兵教练,直至1976年3月复员返乡。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朱银春的思想觉悟得到极大提升,学雷锋、做实事的信念深深扎根心底。空闲时去炊事班帮厨,天不亮就起身打扫卫生,默默帮战友解决难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举动让他屡获营、连嘉奖,赢得了领导与战友的一致称赞。

返乡后,朱银春先担任生产队队长两年,像老黄牛般扎根乡土,吃苦在前、不计报酬,全心为社员谋福利;后来调入派出所,依旧坚守为民初心。海悦一区建成后,他搬入三栋二楼,窗前正对着路南的方洲小学。自学校成立起,他便主动扛起义务交通指导员的责任:手握小红旗,臂戴红袖章,口中含着哨子,每天在上学、放学时段驻守校门口路旁,不停走动指挥,反复叮嘱家长与学生注意安全。车辆往来不息,工作难度不小,但他风雨无阻、四季无休,唯有学校放假时才稍作停歇。这一守,就是三十年。

从方洲小学走出的两代人都认得这位“朱爷爷”,见面总会亲切问好。孩子们称他为“保护神”,家长与老师都被他烈日下、风雨中的坚守深深打动。他的事迹被《苏州日报》、广播电台、工业园区等媒体报道,荣誉证书攒了厚厚一叠。有人问他图什么,老人笑着答道:“啥也不图,就想看着孩子们平平安安上学、放学,听着窗前的读书声、唱歌声,心里就踏实高兴。”

在社区里,朱银春还落了个“管得宽”的称赞——小区垃圾分类,他忙前忙后提建议;门岗起了矛盾,他主动调解劝说;遇到不讲理的人,他也会直言批评教育。有次路过学校北门的丁字路口,见红绿灯故障,他立刻上前指挥车辆,同时联系交管部门,直到信号灯修好才离开。

小区南门外的自发早市,是菜农增收、市民便利的好事,却也带来管理难题。朱银春又成了这里的义务管理员,一手连着菜农、一手连着城管,成了双方的“知心人”。在他的协调下,菜农们每天七点准时收摊,随手带走垃圾,地面干干净净,不给环卫工人添负担。如今76岁的他,依旧每天清晨出现在早市,这份坚持温暖了无数人。

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朱银春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以点滴善举诠释着雷锋精神,成为邻里心中高尚可敬、有益于人民的“活雷锋”。

《致朱银春老兵》
老兵榜样美名传,
不为名利只为缘。
寒冬有他心犹暖,
人间正道见真善。
善心播下千重福,
优良家风代代延。

(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