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阳光刚掠过社区服务中心的玻璃窗,退休教师张老师已拿着体检单走进新落成的健康驿站。“以前做个基础检查得跑三公里外的医院,现在楼下就能测血压、查血糖,医生还说这是‘健康中国’政策落地的民生实事。”她手里的体检单右上角,“十五五健康惠民工程”的字样格外醒目。这抹藏在日常里的温暖,正是党的二十届四次全会绘就的民生图景中,最生动的注脚。
就业岗就在家门口,生计有了新底气
“不用再背井离乡,在家门口每月能挣四千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据报导:广西马山县的脱贫户覃继棉抹了把额头的汗,身边的麻竹笋产业基地里,二十多位村民正忙着分拣新鲜笋尖。这个能提供年均四千人次务工机会的基地,正是全会“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部署在基层的鲜活实践。
全会将“稳就业”放在民生保障的优先位置,不仅让乡村振兴领域涌现出大量“家门口的岗位”,更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中开辟了新赛道。在江苏邳州的精密机械产业园,刚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员跟着师傅调试设备,“现在厂里招技术工人优先,听说全会要搞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后懂技术的技工更吃香。”从乡村的特色产业到城市的智造车间,全会勾勒的就业蓝图,让每个奋斗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教育医疗更暖心,生活少了后顾之忧
“以前为了孩子上学托了不少关系,现在家门口的学校来了城里的名师,教学质量一点不差。”河北邢台的家长王女士指着校园里的“城乡师资交流公示栏”感慨道。全会提出“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差距”,正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师资均衡配置等举措逐步落地,让“择校难”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回忆。
医疗领域的变化同样触手可及。据悉:上海的社区医院里,72岁的陈爷爷通过远程会诊系统,直接与三甲医院专家沟通病情,“不用排队挂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这才是‘病有所医’。”全会部署的“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机制”,正通过强化公共卫生能力、推广医养结合服务等举措,朝着“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的目标稳步迈进,为每个家庭撑起健康“防护网”。
养老托育有支撑,幸福多了实在依托
“白天把孙子送到社区托育点,下班顺路接回家,每月还有补贴,太省心了。”在广州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林晓展示着手机里的托育服务预约记录。全会提出的“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正转化为一个个社区托育点、一次次家庭育儿指导,缓解着年轻父母的育儿焦虑。
而对于老年群体来说,“老有所养”的图景愈发清晰。且在浙江杭州的养老服务中心,68岁的周奶奶上午参加书法课,下午接受康复护理,“这里能看病、能娱乐,子女也放心。”全会明确的“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让居家养老护理、社区助餐、医养结合等服务覆盖越来越广,更通过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保障网越织越密,生活添了安稳底色
“以前总担心失业后日子过不下去,现在知道有失业保障、技能培训,心里踏实多了。”刚参加完社区技能培训班的下岗职工刘师傅说。全会强调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通过完善失业保障、提高居民收入比重、防范返贫风险等举措,为中等收入群体筑牢“安全网”。
住房领域的变化同样温暖人心。获悉:在深圳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新住户陈先生拿着钥匙满脸笑意:“每月租金比市场价低三成,终于在城市有了安稳的家。”全会提出的“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长租市场规范等举措,让“居者有其屋”的民生理想逐步照进现实。
从车间里的忙碌身影到校园中的琅琅书声,从社区医院的贴心服务到养老中心的欢声笑语,党的二十届四次全会的部署正化作千万家庭的真实改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印证着“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也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收获稳稳的幸福,向着更美好的生活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