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浅谈文学创作中黄昏意象(作者: 周 波)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浅谈文学创作中黄昏意象(作者: 周 波)
在艺术审美活动中,许多与黄昏日暮相关的景物,会得以充分的意象化,由此不约而同地融汇到暮霭沉沉的情境之中,给文学创作与欣赏注入趣味与活力。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黄昏与秋景是传统诗人的时间与季候。……”这种相提并论不是随意性的,而是神来之笔。如同黄昏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关注的时辰,而秋也是其最关注的季节,文学史上盛传不衰的悲秋主题,也具极大情感凝聚力。故而宋人陈师道《秋怀四首》之三概括出了“登临须向夕,风雨更宜秋”之句。以悲为美的文化人临八面长风,自当惯于黄昏晚景登眺以抒吐万千情怀,一似将秋悲咏叹,放在风雨氛围中喧染一样。

显然,秋与暮色,多呈示出意象之间的顺接组合,而春之于黄昏暮色,则往往呈示为反衬式的逆接组合。芳春美景诚然令人赏心悦目,但若有美丽灿烂的夕阳晚霞,很快就会像人的青春年华一般玉殒香消。

在文学创作中,黄昏傍晚是情侣、亲友分别后最难消遣的时刻,就有白居易的“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而极具艺术匠心的李商隐则咏叹:“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艺术大师们对黄昏的青睐竟是如此惊人的不约而同,这只能说明意象原型深层内蕴的丰厚及其传播接受与整合的充分。就连曹雪芹笔下的潇湘妃子,也在感春生根,“半为怜春半恼春”的伤情之时,恰值“杜鹃无语正黄昏”。

夕阳晚景,古往今来,激起多少人对美的憧憬回味,辉映着多少人生的温馨炽爱。作为自然美的一种景观,黄昏暮霭发出的是一种散射光,柔和而朦胧,契合古人文化心理中对阴柔之美的偏爱。但它即将消逝在主体视野中,提醒人们应像珍惜金色黄昏一般珍重美好的人生。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