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庆节,孩子提前为我们规划了节日的旅游安排,让我带着他妈去德州,游玩京杭大运河德州段。
德州市,简称“德”,古称安德。山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北临河北省沧州市,南接济南市、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为古黄河别名。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安德”为“德州”。
德州段大运河的起点是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终点是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西北。
德州段大运河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流经德州的夏津、武城、德城区,全长141公里。南运河德州段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端起于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流经武城县、德城区和运河经济开发区,北端至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西北出山东入河北境,流程为45公里。
三弯抵一闸。德州段从四女寺到第三店,河道的直线距离是25公里,落差3米,流速达0.12~0.65m/s。为了解决水量变化较大给航运带来的困难,南运河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利用人工做弯,使河道整体延长20公里,从而把纵比降由直线航道的0.14‰降到了0.070‰,流速也降至0.09~0.46m/s,不建一闸而实现航道水利特性的调整,同时滿足干流行洪的需要,并有效地提高通航质量,其综合工程效益归纳为“三弯抵一闸”。它体现了古代运河在工程规划方面的科学性。
德州四女寺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汉景帝时期,安乐镇有一户乐善好施的傅氏夫妇,膝下有四个女儿,她们为侍奉双亲,矢志不嫁,共同祈求父母长寿。为了表达心愿,她们各自在门前栽下一棵槐树,并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为了确保自已的槐树能够茂盛,四姐妹暗中用开水浇灌她人的槐树,希望它们枯萎,却不料热水浇槐反而使槐树更加茂盛。最终,四姐妹只好共同留下侍奉双亲,日夜诵经祈福,最终修道成仙。为了纪念这四位孝女,后人建立了四女祠,并塑像供奉,最终演变为今天的四女寺。
10月1日,我们来到德州古运河景区,景区位于大运河西岸,入口处一侧立有九龙柱。景区广场上立有德州著名的“九达天衢”牌坊,一面写着“九达天衢”,一面写着“神京门户”,展示着德州曾是交通要道的重要位置。九达指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这九个省份。德州是山东北大门,是北京的南大门,是拱卫北京的南方门户,地理位置优越,因此被称为“神京门户”。
古运河景区原来是古运河码头,据说曾有过10个码头。康熙皇帝及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多次路过德州。并留下诗句,清.康熙:次德州即事“近郭人烟集,遥天月上初,新寒添夜漏,不寐但看书”。清.乾隆:老黄河“不惜浮梁策骑过,土人说是老黄河。居今故道图还复,对建井田差几多”。
运河边复建的古运码头,现在只能供观光旅游了。游客可以在这里乘船观光,游览大运河两边的风景,价格不贵,往返半小时,每位游客29.90元,年滿70周岁的免费,我们也乘船观赏了两岸的花草树木、芦苇荡。
牌坊对面是运河古街,运河古街就是京杭大运河德州段上岸码头的所在地。运河古街的前身是“许家摆渡口村”,是明清时期德州四大摆渡口之一,也称上码头、老龙头。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先生,曾写诗描写了许家摆渡口美景与繁荣,“月细仅如钩,疑升复疑没,每人沙间坐,白露湿罗袜,低头怨去船,举头愁残月”。
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每次都会在弃舟登陆。《乾隆南巡图》第二卷《过德州》,用12.5米长的画卷详细记录了乾隆过境德州的场景。
为了重现运河古村落的繁荣景象,2009年地方政府开始筹建,2015年建成的运河古街,占地60余亩,总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建筑群落全部为明清风格及样式,再现了当年运河码头的繁荣景象。南北广场、九达天衢碑坊、鬲雕塑和两边的店铺、四合院共同组成了运河古街。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地方政府于2022年又投资近3000万元,对运河古街进行了改造升级,清理了一些和大运河文化不相符的业户。改造建设了书画、油画、古瓷器、古钱币、古茶酒、佛教艺术、古家具和古瓷板画等文化展厅。店铺有:唐王钱庄、鲁南泉社、赵都泉社、锦泉阁、天津市收藏协会、月上茶厅、老候泉舍、聚蚨庄、奇珍古陶瓷、奇珍书画、琢玉轩、儿童绘本图书馆、陈年老酒收藏馆、德州礼物、上色艺术培训学校等店铺。同时还和本地的高校:德州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合作,古街成为学生们的实践基地。
德州市用运河命名的地名和企业名称有:运河街道、运河古街、德百运河广场、古运河码头、古运河景区、运河公园、运河烧烤、运河宴、运河渔馆等。
广场中心有一尊雕塑,是古代炊具,叫“鬲”(音ge),三足、空心。是德州龙山文化典型器物,据说是原始社会后期,东夷族一支在德州附近居住,因其善于制鬲故取族名“有鬲氏”。后建夏之诸侯国,称“有鬲氏之国”。
位于德州市德城区大运河东岸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公园,湖水清澈,环境宜人,它就是德州龙运湖。
龙运湖,乃古运河古河道,运河进入城区呈现九曲十八弯,恰似神龙,时来运转,故名龙运湖。
龙运湖的形成,追溯到明清时期,运河德州段多次暴发洪水,洪水还曾进入德州城。清雍正四年(1726年),为了治理水患,运河向西改道为现运河,废弃的旧河道称为“旧河”。后来修建铁路、城建填埋了大部分河道,剩下的这小部分河道改建为龙运湖,湖水通过泵站与运河换水。龙运湖风景区占地面积约300亩,水面约150亩,蓄水量约100万立方米,整个景区包括田雯纪念馆、望月楼、数帆亭、风雨长廊、永和塔、永安桥以及绿化和亲水景观,景区主体是集中反映明清德州鼎盛时期的运河文化。
田雯纪念馆,我们去的时候,因故暂时关闭。据说田雯纪念馆是为纪念清代德州籍户部侍郎、诗人田雯生平而修建的主题纪念馆。全面展示田雯清正为官、宵旰图治,躬亲为民、勤慎肃恭的事迹,是德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廉洁文化品牌的重要阵地。
10月2日参观了德州市博物馆。德州市博物馆于2012年8月8日开馆,属园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东方红东路566号,占地72亩,主体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布展面积7785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为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主要由序厅、5个基本陈列厅、1个临时展厅,1个学术报告厅、1个3D影视厅,序厅位于博物馆入口的公共空间,是博物馆主题理念的基础,同时具有参观导入,人群集散,票务咨询,休闲消费等各项公共功能。以《九河图》为底衬,“九达天衢”和《德州赋》为主题内容的大型浮雕墙。
根据介绍,我们主要参观了第一展厅,本展厅以时间为主体脉络,展现了各个时期的德州人文,是德州历史文化的总理之厅。厅内展示了德州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有着5000年人类文明史和2000年的建城史,展示了德州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大禹治水的主阵地。
近年来,德州相继发现了2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主要有禹城的禹王亭遗址、邢寨汪遗扯、乐陵的五里冢遗址、惠家冢遗址、将军寨遗址等。
德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这一时期德州的先民刀耕火种,点亮了德州文明的星星之火。
两汉时期,随着平原郡的设立,勤劳的德州人民创新技术、努力生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德州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繁荣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各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使得这一时期德州地区社会发展受到多元化影响,其实出表现为佛教的传播及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德州经济、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三彩器绚丽多彩,铜镜装饰精美,瓷器烧造技术日益成熟,物质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峰。
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文化面貌丰富多彩,随着大运河的再度畅通,德州区域优势逐渐显现,经济文化充分发挥,商业手工业不断繁荣,德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德州内漕运而兴盛,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美誉,这一时期,德州经济繁荣,人文昌达,进入了全盛时期。德州不仅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清代德州御码头位于运河东岸,在今德州长途汽车站以西,自己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六次南巡,途径德州十一次,七次驻跸德州。乾隆先后六次南巡,五次东巡泰山、曲阜,来回共二十次驻跸德州。御码头以东为乾隆行官,又名“恩泉行宫”。
德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西周青玉双凤浮雕匕”。它出土于济阳刘台遗址一号墓,长13.6厘米,最宽3.8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扁平长条状,色青绿,光润半透明,顶端和两侧有对称的脊齿,下端为斜磨双面刃。正背两面均以双勾阴线雕刻上下两只呈侧立姿态的凤鸟,嘴长微细,高冠圆眼,两翼上翘,长尾上卷超过头顶又下垂于胸前,腿部强励有力,足分两趾。
在博物馆服务中心,我们向工作人员赠送了《大运河文化研究》杂志,交流后,他们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雏形初现。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于2023年2月开始筹建,2023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底完工,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
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位于德城区新河西路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是德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顶目之一。结构由1个主馆和6个副馆组成。
主馆包含入口门厅,北馆用于展示与运河文化相关的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东馆专注于某一特定主题或时期的运河。联结厅和文创阁五部分;副馆包含黑陶馆、玉石馆、手造馆、扒鸡馆、彩瓷器馆、棉花馆等主题展览馆和望帆楼。
2025年德之韵运河博物馆,将以崭新的姿态亮相于德州市,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