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一)

作者:顾遵亚

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一)
2025年国庆、中秋两大节日的假期连在一起,放假八天。我受亲家的邀请来济宁,一起游览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他们作导游。我和老伴于10月3日下午乘高铁来到济宁,受到亲家的热情招待。

期间,亲家陪同我们参观了河道总督署展示馆、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济宁市李白纪念馆(太白楼)、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太白湖、八里庙运河大桥、微山湖、微山岛参观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韩庄船闸,晚上带着我们坐游船观看古运河夜景,夜色温柔的运河记忆,两岸的风俗文化步行街灯光灿烂,秀水城夜市小吃摊位前,游客排队等候品偿,地方风味的吆喝声,叫的让人听到就垂涎三尺。

整个假期过的非常充实,收获满满。感受到济宁真的是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由于时间紧还有好多地方没有来的及去,曲阜三孔圣地、水泊梁山一代英雄豪杰、当代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的故乡一一金乡。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起点于梁山县境内,位于那里村,是进入济宁的入口。终点位于微山县韩庄街道,东部流入枣庄市台儿庄运河(泇运河)。济宁段全长约230公里,流经济宁境内的梁山、汶上、嘉祥、任城、微山等7个县区,是明清时期漕运的重要通道。

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一)

10月4日我们参观了“河道总督署展示馆”。馆内介绍了济宁地处黄运要冲,漕渠咽喉,是古人治水智慧和运河水刮科技的集中体现之地,亦是黄河、运河等河道管理中枢。元、明、清三代均有中央级河道管理机构驻扎,统管黄运,其下属机构及各级地方管河机构遍布济宁。

历任河道总督统率河官,治理河道,保障北流。济宁的兴盛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济宁已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济宁因河而兴,因署而盛,成为“舟丰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故称济宁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

元代在中央设有行都水监,作为最高水利管理机构,总管全国水利,掌管河道、水利、桥梁、堤防、闸堰之事。至元二十年(1283年)济州河完成后,在济宁设立济州漕运司,主管济宁河道及漕运。

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一)

明初黄河多次冲决,危险会道河,永乐时济宁至临清段运河已不通航。永乐九年(1411年)宋礼奉命重开会道河,运河恢复通航,济宁也随之回归其在运河沿线的重要地位。成化七年(1471年),总理河道初设,王恕为首任总理河道,驻扎济宁。总理河道在工部监督下,被派遣驻外,是明代管理黄河、运河河道的最高长官。据《山东运河备览》裁;“总督河道大臣则兼理南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处的黄河。据《乾隆济宁直隶州》记载,明朝自王恕始至黄希宪止,共有74任总理河道官。

清代沿袭明制,总河仍驻济宁,顺治元年(1644年),杨方兴为首任总河。据雍正《清会典》载:“顺治初,仅设河道总督一人,又称总河,总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驻济宁州”。顺治十六年(1659年)总督河道改称

河道总督,康熙十六年(1677年)移驻清江浦,二十七年(1588年)还驻济宁。雍正二年(1724年),设副总河一人,驻扎济宁,雍正七年(1729年)改副总河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称河东河道总督,简称“东河”,管理河南、山东两省的黄、运两河,自顺治初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济宁相继设有河道总督,河东河道总督。

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一)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受命来济宁任河东河道总督,接任后,正值严冬,为人来年新漕畅通无阻,立即布置运河挑挖工程。道光十二年(1832年)新年刚过,林则徐自济宁出发,亲往运河各工段查验,费时半月之多,南路至滕汛十字河,北路至汶上汛逐一验收完毕,保证漕运畅行。道光十二年正月下旬,前往黄河两岸,查验河防各段的料垛。由于林则徐注重深入实际,形成改黄河入海以克服河患的治理方案。五月二十日卸任。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评价是:“如此勤劳,弊自绝矣!作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

山东段运河沿线湖泊在明代有“水柜”与“水壑”之分,运河之东诸湖称“水柜”,运河之西诸湖称“水壑”。山东诸泉及诸河多位于运河东侧之州县,河流自东而西流,需先经过诸湖然后入运河,运河东侧之湖县有蓄水济运的功能,因而济运之湖称为“水柜”。而西侧之湖不能受泉水,运河西侧的“水壑”在运河水多时可以减水入湖,对保证运河正常运转作用重大。

会通河水源不足,降水季节不均,河道水量难以保证,为克服这一不足,除大量疏浚泉源以外,还沿运河设置一系列水柜来调节运河水量。如明代潘季驯所言“运艘全赖于漕渠,而漕渠每资于水柜,五湖者,水之柜也”。明永乐年间宋礼恢复会通河时即设立水柜。

济宁以北的安山、南旺、马踏、蜀山、马场等湖,称“北五湖”,主要补给济宁以北的运河;济宁以南的独山、微山、昭阳、南阳等湖,称“南四湖”,主要作为水壑,以受运河多余之水。但微山湖则为重要水柜,江南邳、宿一带运河,水势全赖微山湖挹注,始能浮送,为两省第一要紧水柜。泇河开通以后,作为泇河的主要水源。这些水柜对保证济宁段运河乃至山东段运河的水量都至关重要。由于淤塞及农民占湖垦田等原因,水柜在明后期大面积缩减,宜德(1426一1435年)时尚存十分之七,万历(1573一1620年)以后淤积加速,到清雍正(1723一1735)时大半为民占种,湖中低洼处长满水生植物,无以蓄水。

由于山东段运河地势高差大,非设船闸不能通船。查得山东地方一带漕河俱设闸座,因地势高超,水流陡迅,先年相地设闸以济之耳。在元代会通河开通以后就设船闸,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或废弃、或修复、或重建、或根据新开河道等情况不断添置新闸。明清山东运河上共有75座,其中元代创建的有28座,明代创建的有43座,清代创建的有4座。

在这75座船闸中,济宁州境内共有22座。历代治运名臣曾论述过,山东运河船间中的重要船闸,特别重要的船闸几乎都位于济宁。明万恭曾说:“其枢,在南旺,其机在柳林、寺前二闸”。清张伯行说:“山东一千余里之运道,其关键在于南旺,则南旺之所系,为最要也”。南旺湖中的柳林闸是南运第一闸,最为关键,济宁的天井闸(会源闸)。岁时贡赋之物道此闸趋京师,往来舟楫,日不下千百,则是闸为最切要也。在城闸,为“南运门户,最关紧要”,一日过船,不过一二十只,至多三四十只,以至在城闸下,粮船积聚数百只千余只。

明代规定,运船过闸次序“粮船盛行,远舟过尽,次则贡舟,官舟次之,民舟又次之”。只有进贡皇帝的新鲜物品方可随到随开,不限时间。

参观完展示馆,外面的雨还是不停的下,一会大一会小,他们只有在室内或走廊避雨。我打着雨伞冒雨参观了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

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占地约64亩,依托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河道总督署遗扯建设而成,是集保护、展示、研究、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遗址类公园。

公园内的原房屋整体布局,还有痕迹,并有标志说明牌。

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一)

河道总督署大门遗址,残长约12米,进除的6米,门前有踏跺,从残存形制推测应为三个独立踏跺,推测大门为三门。大门两侧为八字墙,南北残长的14.5米,由墙体和廊道两部分组成,墙体宽约1米,以石块为基础,其上砌砖,廊道宽的1.8米,青砖铺砌。

河道总督署中路遗址,南北残长约14.3米,东西宽的4.1米,两侧为光滑平整的长方形条石,条石之内为青砖错缝平铺,砖面磨损严重,底部铺垫有黄沙。中路又叫甬路,专指古代官署大型院落中间,正对着厅堂等主要建筑物使用砖石铺砌的道路。

河道总督署大堂在发掘区的北侧,文献记载原河道总督署大堂坐北朝南,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高大雄伟,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大堂的上方悬挂着“勤慎敬谨”,右边“尊闻集恩”,左边“保障北流”。堂前的对联是:“三德日宣合僚吏军民而底绩,百川手障会济河沁洛以朝宗”。

河道总督署仪门遗扯,南部东西两侧残存有条石踏跺,推测原建筑应为高台式建筑。仪门即礼仪之门,为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启的,只有在官员上任,恭迎上宾,或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打开,以示隆重。

遗址内保存着残石实物有:井口石、戗柱石,又称戗杆石、门枕石、门枕石、阶条石、压面石、好头石、挑檐石、石碾、柱础石。“感恩戴德”碑,碑的左下角为“公立”二字,该碑应为官家对百姓集资捐赠以示感谢。

参观完遗址,衣服都淋湿了,雨还在下,回宾馆休息,晚上游古运河夜景。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