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路上的热心人——记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会长王振辉

作者:刘波涛

公益路上的热心人——记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会长王振辉
在邳州市的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贴着“公益顺风车”标识的私家车穿梭往来。这些车辆的挡风玻璃旁,一枚小小的爱心贴纸格外醒目,既是善意的象征,也是一座城市温暖的注脚。而这张“爱心网络”的编织者,正是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会长王振辉。从2015年发起成立协会,到2025年开办公益养老院,十年间,这位土生土长的邳州人,用脚步丈量公益的广度,用行动挖掘爱心的深度,带领3660名爱心车主志愿者,将“全民公益”的愿景从一句口号,变成了浸润在邳州城乡角落的生动实践。
公益路上的热心人——记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会长王振辉一、缘起:一次“顺路”的善意,点燃“全民公益”的火种

王振辉与公益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顺路”。2014年冬天,他开车经过邳州市区通往乡镇的公路时,看到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在寒风中焦急地挥手拦车。当时天色已晚,乡镇班车早已停运,看着母子俩冻得通红的脸颊,王振辉主动停下车,将他们送到了目的地。下车时,那位母亲反复道谢,还执意要给车费,王振辉婉拒地说:“就是顺路捎一程,没什么。”

可这次经历,却在王振辉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想起自己平时开车出门,经常看到路边有等车的老人、学生,也听说过不少在外务工人员春节回家“一票难求”的困境。“邳州是人口大市,很多人出行不方便,而私家车主空着座位也是浪费,能不能把这两者连起来?”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挥之不去。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振辉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调研。他走访了邳州市区及周边21个乡镇,统计出行难人群的分布情况,又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了20多位有公益意愿的私家车主。“一开始大家都有顾虑,怕惹麻烦,也怕别人不理解。”王振辉回忆说,为了打消车主们的担忧,他牵头制定了简单的“搭车规则”:车主自愿接单,乘客需提前登记身份信息,行程中全程开启行车记录仪等。

2015年3月,在邳州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王振辉召集了第一批53名爱心车主,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办公室里,正式成立了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没有启动资金,他自掏腰包购买了第一批“公益顺风车”标识贴;没有办公设备,他把家里的电脑、打印机搬到了办公室;为了方便车主和乘客对接,他还专门建立了一个QQ群,自己当起了“群主”,每天晚上熬夜整理乘客需求,匹配顺路车主。

“刚开始每天也就一两单需求,后来慢慢多了起来。”王振辉记得,2015年端午节前夕,一位在苏州务工的邳州老乡联系到协会,说自己带着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希望能找一辆顺路车。王振辉立刻在群里发布消息,不到半小时,就有一位在苏州工作的邳州车主响应,愿意免费将老乡一家送回邳州。当老乡一家平安到家后,特意给协会送来了一面写着“爱心顺风车,温暖回家路”的锦旗,这也是协会收到的第一面锦旗。

王振辉说:“那面锦旗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每次看到它,我就觉得做这件事值了。”正是这份认可,让他更加坚定了把公益顺风车做下去的决心。2017年,在他的奔走协调下,协会完成了正式登记注册,成为江苏省内首家以私家车主为主体注册成立的社会组织,从此,这支“车轮上的志愿队伍”有了合法身份,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公益路上的热心人——记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会长王振辉

二、深耕:党建引领聚合力,织密“全龄关怀”的爱心网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并肩作战。”这是王振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协会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组织性,志愿者参与度不稳定,公益项目也难以持续推进。2018年,在邳州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的指导下,王振辉提出“党建引领公益”的思路,牵头成立了协会党支部,将10名党员志愿者组织起来,成立“红色先锋队”。

“党员就要冲在前面,做公益的带头人。”王振辉作为党支部书记,带头制定了“党员包片”制度:将邳州市划分为10个片区,每位党员负责一个片区的志愿服务统筹,包括需求调研、车主联络、项目落地等工作。如有一位党员志愿者所负责邳州市官湖镇片区,他不仅自己坚持每月免费搭载20人次以上,还发动身边15位朋友加入协会;党员志愿者张女士则专注于留守儿童关爱,她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为“周末妈妈”项目中的孩子辅导功课。

在党员的带动下,协会的凝聚力显著增强。截至2025年,注册爱心车主志愿者从最初的53人增长到3660人,涵盖了公务员、教师、企业家、个体户等多个群体。为了让公益服务更精准,王振辉还带领团队梳理推出了“出行帮扶”“儿童关爱”“老人关怀”“应急救援”“梦想课堂”“七彩四点半”“爱心驿站”等一系列品牌公益服务项目。

“让爱一起回家” 是协会的“招牌项目”。为了方便乘客求助,王振辉协调邳州市内20多个社区、乡镇服务中心设立“公益顺风车服务点”,乘客可以通过服务点登记需求,也可以拨打协会24小时热线。此外,他还开发了“邳州公益顺风车”微信小程序,实现了“需求发布、车主接单、行程跟踪、服务评价”的全流程线上化。截至2025年10月,该项目累计免费搭载54000余人次,其中包括2300余名学生、1800余名老人,以及500余名残障人士。

每年春节前夕,“顺风车春节一起回家”项目都会成为邳州在外游子的“暖心保障”。2022年春节,由于疫情影响,部分班车停运,王振辉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备:他组织志愿者对接邳州籍在外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如苏州、无锡、上海等地,统计返乡需求;同时协调车主,规划最优路线,甚至为长途行车的车主准备了口罩、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那一年,协会帮助794位老乡平安回家,其中最远的一位车主,从广东深圳出发,连续开了16个小时,将3位老乡送回邳州老家。

针对留守儿童缺乏陪伴的问题,王振辉设计了“周末妈妈”结对帮扶模式。他带领志愿者走访了邳州市28所农村小学,筛选出962名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然后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为孩子们匹配“周末妈妈”。这些“妈妈”不仅会在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图书馆,还会定期与孩子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12岁的小宇(化名)父母在浙江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内向。“周末妈妈”李女士与他结对后,每周都会带他去学画画,还给他买课外书。半年后,小宇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从班级中游提升到前10名。李女士激动地说:“小宇第一次叫我‘妈妈’的时候,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份感动,离不开王振辉最初的坚持。

而在“情暖空巢”项目中,王振辉则带领志愿者把关怀送到了留守老人的家门口。他们为2460余名留守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逢年过节,志愿者还会带着米、面、油等物资去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打扫卫生。邳州市陈楼镇的张大爷今年78岁,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生活。协会志愿者每周都会去看望他,去年冬天,志愿者发现张大爷家的窗户漏风,立刻联系木工师傅帮忙修缮,还给他买了新的棉被。“这些孩子比亲人还贴心。”张大爷说。
公益路上的热心人——记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会长王振辉三、创新:从“车轮上的温暖”到“公益养老”,拓展服务新边界

“公益不能一成不变,要跟着社会需求走。”这是王振辉十年公益路上的深刻感悟。随着邳州市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2024年初,王振辉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生活无人照料,有的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能不能利用协会的资源,办一所公益养老院?”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志愿者们的支持。

可办养老院谈何容易?资金、场地、人员,每一项都是难题。王振辉没有退缩,他先是带领团队调研了邳州市养老市场的需求,撰写了详细的可行性报告;然后又开始“化缘”——他走访了邳州市内20多家企业,讲述公益养老的理念,争取资金支持;同时,他还协调邳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希望能获得场地优惠。

“最困难的时候,连续一个月,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王振辉回忆说,为了筹集资金,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为了找到合适的场地,他跑遍了邳州市区及周边的乡镇,最终在邳州市东湖街道找到了一处闲置的楼房,经过改造后,可以容纳160多位老人入住。在他的带动下,协会的志愿者们也纷纷出力:有建筑行业的志愿者主动负责校舍改造的设计和施工;有医疗行业的志愿者承诺定期到养老院坐诊;还有不少爱心企业捐赠了床品、家具、医疗器械等物资。

2025年4月28日,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开办的“爱心养老院”正式揭牌。养老院采用“公益+半公益”的运营模式:对于经济困难的孤寡老人,免费提供食宿和护理服务;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收取较低的费用,用于养老院的日常运营。开业当天,就有32位老人入住,其中包括8位孤寡老人。
公益路上的热心人——记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会长王振辉
“在这里住得舒心,吃得好、穿的好、铺盖都给洗的干干净净、房屋打扫的清洁卫生,志愿者们还经常来看望我们,并带领我们这帮老头老太开展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娱活动等,总之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开心”76岁的孤寡老人王爷爷说。其他很多老人们都说,在没来养老院之前,他们都是独自住在老家的老房子里,生病时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现在在养老院里,不仅有人照顾,还能和其他老人一起聊天、下棋、打牌、唱歌等,日子过得很开心。

王振辉并没有满足于此。他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爱心养老院”的模式推广到邳州市的其他乡镇,同时开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护理、送餐等服务。“我们希望能打造‘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公益养老体系,让更多老人享受到温暖。”王振辉说。
公益路上的热心人——记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会长王振辉

四、荣誉:十年坚守结硕果,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

十年公益路,王振辉带领邳州市公益顺风车协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协会及相关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获评邳州市优秀志愿组织、徐州市优秀志愿组织、徐州市4A级社会组织、江苏省“最美逆行”优秀志愿组织、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周末妈妈”项目获评“徐州市公益创投十佳项目”,“让爱一起回家”项目获得“徐州市慈善突出贡献奖”,“七彩四点半”项目(针对留守儿童的课后辅导项目)还获得了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王振辉和志愿者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十年间,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节假日:春节前,他忙着协调“春节一起回家”的车辆;高考季,他忙着组织“爱心送考”;平时,他还要走访困难家庭,对接公益资源。由于长期劳累,他患上了高血压、颈椎病,但他从没有抱怨过。“看到那些得到帮助的人露出笑容,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王振辉高兴地说。

王振辉的坚守,也带动了更多邳州人加入公益队伍。如今,在邳州,“公益顺风车”已经成为一张城市名片,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主动申请加入协会;不少企业也开始与协会合作,设立“公益基金”,支持公益项目的开展;甚至有不少学生在假期主动到协会做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关爱、老人关怀等活动。

王振辉说:“公益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所有人的‘大合唱’。”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全民公益”的理念在邳州落地生根,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公益的参与者、受益者。在现有服务板块外,他还进一步扩大协会的服务范围,陆续推出了“公益助学”“公益红娘”“梦想课堂”“流动血库”等更有益于服务社会大众的新项目,让爱心的种子在邳州的土地上开出更多绚丽灿烂的花朵。

日常生活中,王振辉会长是位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人,所以得到他帮助的众多受益者,为了表达对王会长的感谢。每到年节,就有一些人发自内心带着自家养的鸡、鸭和鸡蛋、鸭蛋、鹅蛋、蔬菜等一些土特产登门赠送。为预防王会长的拒收,他们就采取事先不打招呼办法,悄悄将所带物品放在他办公地点大门外,然后便无声地离开。待王振辉发现后,通过监控查清来者和住所后,便逐户上门把人家所送东西物归原主,并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

一份辛勤就有一份收获,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王振辉的公益事业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他先后荣获了“徐州市好人”、“徐州市优秀志愿者”、“徐州市最美平安志愿者”、“徐州市慈善先进个人”、邳州市“十佳志愿者”、“抗疫先锋”、“最具爱心慈善楷模”、“邳州市两新青年”、“统一战线风采人物”等光荣称号!

每当夕阳西下时,王振辉常常会站在协会办公室的窗前,看着窗外贴着“公益顺风车”标识的车辆来来往往。那些流动的爱心,就像一道道温暖的光,照亮了邳州的大街小巷,也照亮了无数人的生活。而他,就是这束光的引领者,用十年的坚守,书写着一位邳州人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与担当。

(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