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粮食,多积食德

作者:刘同富

敬畏粮食,多积食德
晨起煮一碗粥,米香漫过灶台时,总想起老家四叔的话:“每粒米都沾着太阳的光,裹着种地人的汗,扔不得。”那时不懂,只觉得四叔对着掉在桌上的饭粒也要捡起来,是太过节俭。直到后来跟着四叔下田,看他顶着三伏天的日头弯腰插秧,腰杆弯成了弓,汗水砸在泥里,瞬间就没了踪影;看秋收时,哪怕稻穗被风吹倒在田里,他也要蹲在泥水里,一株株拾起来,说“这都是能填肚子的命”,才忽然懂了“敬畏”二字,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是藏在一粥一饭里的烟火良知。

如今日子好了,餐餐有荤有素,剩饭剩菜随手倒掉成了寻常事。酒店里,一桌桌宴席散去,大半盘的热菜还冒着热气,就被端进了泔水桶;食堂里,学生们碗里剩下的馒头、面条,堆得像小山;家里做饭,总想着“多做些才够吃”,结果吃不完的菜,放两天就丢了。我们总以为粮食是超市货架上源源不断的商品,却忘了它从种子到餐桌,要历经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要熬过旱涝、虫害,要靠农人用手刨、用肩扛,耗上大半年的时光。就像老辈人常说的“一粒米,七斤四两水”,那哪里是水,分明是心血。

有人说,现在粮食产量高了,浪费点不算啥。可别忘了,这世上还有人在为一口饱饭奔波:偏远山区的孩子,可能把白米饭当成节日的奢望;受灾地区的人们,要靠着救济粮过日子;就算是在我们身边,也有老人习惯把剩菜热了又热,不是不爱新鲜,是记得饿肚子的滋味。去年冬天,我在小区楼下看见一位保洁员,小心翼翼地把垃圾桶里没动过的包子捡出来,擦干净包装放进袋子里,说“给老家的亲戚带回去,别糟践了”。那一幕,比任何说教都更戳人心——粮食从来不是“够不够”的问题,是“惜不惜”的态度,你对粮食多一分敬畏,就是对生活多一分感恩,对他人多一分体谅。

其实“敬畏粮食”,从来不难。吃饭时,根据自己的胃口盛饭,别贪多;看到桌上的剩菜,第二天热一热接着吃,不浪费;给孩子夹菜时,多说说粮食的来历,让他们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课本里的诗,是要践行的理。这不是小气,是“积食德”。你省下的一粒米,可能帮到需要的人;你珍惜的一顿饭,是在为自己、为后辈积下烟火里的善德。

傍晚做饭,我特意少煮了半碗米,看着家人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心里格外踏实。窗外的晚霞落进来,照在空碗上,竟觉得比满桌珍馐更动人。原来敬畏粮食,就是敬畏每一份付出,珍惜每一次相逢;多积食德,就是把日子过成细水长流的暖,把善意藏在一粥一饭的香里。

(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黄海昇的头像
    黄海昇 2025-10-16 18:34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确如此,一饭一食和一丝一线来之不易,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才能获得,其间要忍受艰苦的劳作,得流下许多汗水和泪水。

    就说粮食,我国是人口大国,但耕地面积少。粮食一直以来不能自收自支,严重缺乏,不得不进口国外粮食来弥补缺口。也就是最近几年粮食库存还算不错,基本满足民众需求,但大豆和玉米还需进口。

    粮食,是大事,天大的事。人,只要一睁眼,就得一日三餐,少一顿都不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百姓最好打发,只要不挨饿,填足肚子怎么都行,决不会有非分之想。

    尽管目前粮食调控和库存比较稳定,但仍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抗日战争年代推行“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现在仍然有效。光盘行动,浪费可耻。现如今国家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恰逢其时,也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