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声破晓——纪念辛亥革命114周年

作者:石传明

枪声破晓——纪念辛亥革命114周年
114年前的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长夜。那不是寻常的炮火,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穿透力的觉醒信号——它击穿了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铠甲,让“帝王将相”的旧秩序在硝烟中坍塌,更在亿万国人心中种下了“民主共和”的新种子。这场被称作辛亥革命的伟大变革,以一次城市起义为起点,最终撬动了一个古老国度的命运转向,其意义早已超越时空,成为照亮中国近代化征程的精神火炬。

从历史广度回望,辛亥革命是打破旧世界的“第一锤”。在此之前,无数仁人志士曾为救亡图存上下求索:洋务派的“师夷长技”没能挽救制度的腐朽,维新派的“百日维新”在封建势力反扑中夭折,即便是太平天国的烽火,也终究困于旧式农民运动的局限。而辛亥革命不同,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旗帜,第一次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作为明确目标,不仅终结了秦始皇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更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当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主权在民”的原则写入条文,中国社会的底层逻辑被彻底改写——民众不再是帝王的“子民”,而是国家的“国民”;政治不再是皇室的“家事”,而是全民共议的“国事”。这种从“君权”到“民权”的跨越,如同在冰封的江面上炸开第一道裂缝,为后来的思想解放、社会变革开辟了广阔天地。

从历史深度探寻,辛亥革命是孕育新未来的“铺路石”。它虽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关键伏笔。一方面,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乱局,让先进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不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不发动广大工农群众,共和理想终将沦为泡影。这种对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反思,推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转向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土壤。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唤醒的民众意识、传播的革命精神,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积蓄了力量——那些曾为“共和”抛头颅的志士,那些开始关注国家命运的民众,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社会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本质上是一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接力跑,而辛亥革命正是这漫长征途上至关重要的第一棒。

114年光阴流转,武昌城头的枪声早已远去,但那声枪响承载的精神从未褪色。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不仅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的英勇壮举,更是为了从那段历史中汲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民生立命”的初心。当我们回望这场伟大变革,看到的不只是一次起义的成功,更是一个民族在沉沦中奋起的倔强,一个国家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执着。这种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历史不会忘记:是辛亥革命的枪声,让中国告别了帝制的黄昏;是无数先烈的牺牲,让中华民族迎来了民主的黎明。而今天的我们,正站在先辈们梦寐以求的时代,更当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让辛亥革命的精神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英勇壮举”。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