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5年的秋日回望,辛亥革命的硝烟已散114载,可那些叩击人心的细节,仍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1911年10月10日”,而是武昌城那个雨夜,新军工程第八营的士兵程定国扣动扳机时,指尖的颤抖与决绝——那一声枪响,不是偶然的兵变,是无数个“徐锡麟”“秋瑾”用头颅撞开的觉醒之门,是孙中山先生“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呐喊,终于在长江之畔炸出了一道裂缝,让专制王朝的高墙开始崩塌。
我们总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可这“结束”背后,是无数具体的人与具体的牺牲。黄兴在广州起义中断了两根手指,却在担架上仍喊着“事不成,毋宁死”;林觉民在《与妻书》里写“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转身便走进了刑场;还有那些没留下姓名的士兵,或许昨天还在思念家乡的老母亲,今天却为了“共和”二字,倒在了武昌城头的血泊里。他们不是历史书上的符号,是有血有肉的“赶路人”,用生命把“民主”“共和”这两个陌生的词汇,从西方的典籍里拉到了中国的土地上,让普通百姓第一次知道:原来国家的主人,可以是我们自己。
114年过去,当年革命先辈憧憬的“新中国”,早已换了人间。可当我们走进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看着玻璃柜里那枚锈迹斑斑的新军帽徽,摸着墙上刻着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仍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当年孙中山先生为修铁路绘制的蓝图,如今已变成“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呼啸着穿越山河;当年革命党人渴望的“教育普及”,如今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5.5%,无数乡村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明亮的教室;当年他们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如今的中国早已在世界舞台上挺直腰杆,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每一步都在续写着当年未竟的理想。
可历史从不是用来供奉的,而是用来照见当下的。辛亥革命留下的,不仅是推翻帝制的功绩,更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火种。今天的我们,面对芯片卡脖子的困境,面对乡村振兴的硬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也需要当年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吗?就像当年新军士兵敢于冲破封建枷锁,今天的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只为打破技术垄断;就像当年革命党人奔走呼号唤醒民众,今天的基层干部在田间地头扎根,只为让乡村焕发生机。这种精神从未过时,它藏在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中国人身上,藏在每一次为国家进步的努力里。
暮色渐浓时,我站在武昌江边,江风拂过脸颊,对岸的灯光次第亮起。恍惚间,仿佛能看见114年前的那个夜晚,无数人举着火把从街头走过,他们的身影与今天下班路上匆匆的行人重叠,与教室里埋头苦读的学生重叠,与实验室里专注研究的科学家重叠。原来,辛亥革命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延续。那些先辈们未竟的征途,正由我们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前方;那些他们渴望的光明,正由我们亲手点亮,照亮更多人的未来。
这或许就是纪念辛亥革命114周年的意义:不是缅怀过去,而是带着历史的温度,勇敢地走向未来——因为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当年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国;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赋诗一首: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四周年
武昌首义破昏茫,
一炬燎原换旧章。
志士抛头驱鞑虏,
群英沥血唤炎黄。
百年未改山河志,
万里仍传日月光。
今沐春风怀往昔,
复兴路上续新章。
评论列表(13条)
彭玉强: 景胜老弟:
值辛亥革命114周年之际,大作《辛亥百年余响:在历史的褶皱里看见未竟的征途》佳章,以深情的笔触追忆历史,以铿锵之语道出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的深切情怀。辛亥革命是民族记忆深处的熔印,推翻帝制,开启新篇,回望历史,铭记先驱奋斗,传承振兴中华之志,以史为鉴,砥砺前行,共护中华长盛。
为您佳作点赞![强][强][强]
@陈景胜:谢谢哥哥的精彩点评!
“辛亥革命”的火种照亮未来!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前行,前进的路在艰辛我们都会勇往直前!满满正能量!为作者佳作点赞!
@大海:谢谢老同学!
哥哥的百年余响写出中国人美好生活不易,多少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满满正能量支持点赞。
@陈:谢谢!
武昌首义,一炬燎原。[强][强]
@雨杉:谢谢!
大洲老师的文笔,有鲁迅之风骨,有曹雪芹的缠绵,近几天看了大洲老师的的视频,仿佛是说红楼梦,日常生活见大气,都曰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王成武:谢谢!说的好!
你大刀阔斧,山峦叠嶂,
我小家碧玉,绵柔如水。
你气势磅礴,
我幽兰飘香。
@王成武:谢谢老弟!过奖了!
谢谢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