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载民族沉浮,让山河铭记;家史承世代脉络,叫后人不忘源头。家与国共经风雨,国与家同担荣辱。展开泛黄的家史卷册,先祖如长河星子,在时光里始终闪亮,映照着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生死起落,也映照着徐家子孙如劲松般挺立、似春草般蓬勃的奋斗模样。
我徐家先祖自十三世起,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欢屯镇徐家塘村迁徙而来,先落居江苏省邳州市燕子埠镇徐洼村,后又迁至镇中心的燕子埠村——两村隔湖相望,距离不远。这片土地原属山东省兰陵县,1953年才划归江苏省邳县。徐洼村西南的山坡上,徐家老坟地静卧着十三世至十五世祖的遗骸;燕子埠西北湖畔,则安葬着我十六世的秀才老太太,以及十八世的祖父。我的父亲徐振堂,作为徐家十九世后人,生前自选了燕子埠东山腰的墓地,如今他与母亲长眠于此,头枕青山、脚蹬南湖,身旁还有三叔徐振田与兄嫂作伴。我是徐家二十世,儿子二十一世,孙子二十二世,三代人延续着家族的血脉。
犹记1964年续修家谱时,族中每人需出两元钱。那年月正是困难时期,父亲为凑这笔钱,卖掉了家中唯一值钱的大豆——那点豆子本是全家的“救命油”,母亲为此与他大吵一架,红着眼问“续家谱能当饭吃吗”。我们几个孩子虽不懂其中分量,却也记得父亲当时的坚定。徐家堂号为“东海”,族谱中早已排定二十字辈分:“化同钦义启,和顺连孝友,令教作俊贤,敏达嗣新安”,我便是“钦”字辈。
在徐家近代史上,最让族人引以为傲的,便是十六世的秀才老太太——他是十里八乡公认的“传奇人物”。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他身上绝非虚言。他不仅博闻强识,更懂天文、晓地理,能观天象测阴晴,当地人都把他当作活的“天气预报员”;他写得一手好公文,处事又极周全,“徐秀才”的名号远扬四方。当年他常去兰陵县城办公事,七十多里路,年轻时骑小毛驴一天便能往返;年岁大了腿脚不便,便坐独轮车去——即便如此,见到县太爷他也无需磕头,这份体面在寻常百姓中极为少见。
真正让他成为“传奇”的,是两件实实在在的事。
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自己种地,种什么全凭自己定,收成更是“看天吃饭”——风调雨顺便有好收成都,遇上旱涝便可能颗粒无收,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全靠老天赏脸。有一年,村里人都跟风种五谷杂粮,秀才老太太却执意让家人把所有地都种上芝麻。家人不解,村里人见了也笑着打趣:“徐秀才,您家地里怎么全是芝麻呀?”他却只笑不答,半点不解释。
那年阴历六月六“晒龙衣”之后,天空便没了半分云絮,日日艳阳高照,旱情来得又猛又烈——水沟、池塘、小河全干了,水库底的泥巴都裂了缝,村里的水井也快见底,家家户户都拿着水瓢在井边排队等水。那一年,村里的农作物几乎全毁了,唯有徐家的芝麻得了丰收,还卖了个好价钱——原来芝麻最是耐旱,旁人这时才懂秀才老太太的先见之明。
另一件事,更见他的智慧。徐家在东北湖有片几十亩的凹地,那地方是出了名的“洪水走廊”,十年有九年没收成。可这一年,秀才老太太却让家人在这片地里全种上了高粱。没想到,那年的高粱长得格外好——杆儿壮实,穗子饱满,红通通的一片在阳光下铺开,把整个东北湖都染得亮眼,最终竟得了大丰收。
收割时,秀才老太太又下了个“怪命令”:砍高粱时要照着他的要求来,整片地里只留一片倒“C”字型的高粱杆不砍,只把穗子掐下来就行,那片留存的高粱杆足有近二十米宽,开口正对着西北上游的方向。干活的人都觉得好笑,摸不着头脑,却还是照做了。等到徐家的高粱和砍好的高粱杆全拉回家,不过两天,老天爷就变了脸——乌云滚滚压下来,雷声震天,闪电划破天际,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溅起水花,一场大雨连下了好几天。
西南山坡上的洪水顺着大沟往下冲,沿途的高粱杆、玉米杆还有各种杂物全被卷着往下游飘,偏偏被徐家地里那片倒“C”字型的高粱杆拦了个正着。洪水退去后,徐家的地里堆起了小山似的杂物,全是冲来的秸秆和庄稼。家里人和村里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秀才老太太早算到会有洪水,留着那片高粱杆,是为了拦下这些能当柴烧的杂物!
乡邻们见了他,半开玩笑说:“俺家的高粱杆、玉米杆都流到你家地里了!”秀才老太太笑着答:“那你看哪堆是你家的,就拉回去呗?”可那么多杂物混在一起,谁还分得清?后来有些乡邻实在缺柴烧,便不好意思地拉走了一些。等到农闲时,家人用牛车、驴车把剩下的杂物往家拉,整整拉了一个冬天,堆起好几大垛。本村和邻村盖房子要用到高粱杆,都来徐家要,老太太从不计较,笑着说:“给不给钱随便。”就这几大垛柴草,全家足足烧了两年。
打那以后,四邻八乡的人都知道,燕子埠有个有通天本事的徐秀才。往后谁家种地,都爱先跑一趟问他:“徐秀才,今年种啥能有好收成?”再照着他的建议下种。
中国的农耕社会里,“望天收”的日子里,农人总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总结经验,那些口口相传的农谚如此,秀才老太太的智慧亦是如此。如今再听起他的传奇故事,我心中依旧满是骄傲与自豪——那是属于徐家的荣光,更是刻在血脉里的生存智慧。
需要我针对文中“秀才老太太应对灾害”的情节,补充一段更具画面感的细节描写吗?比如暴雨来临时洪水冲袭、高粱杆拦阻杂物的具体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