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后的第五年,我父亲8 2岁,身体仍很硬朗。这时,父亲已经在我家生活,在我给父亲洗床单时候,发现床单上现有精斑,记得那年我4 7岁。对于我这样的年龄的人来说,仍处于中壮年,和妻子过得也是最容洽的时候。可是,我对父亲遗在床单上的精斑很不理解。
记得,有一天,我的手机丢在家里,正上班我回家拿手机,走至门口的时候,突然听到从父亲房间传来的声音,是个女人正和我父亲谈着什么,我没有听清楚。当我进了父亲的房间,我父亲和那个女人见我,都露出一脸尴尬。父亲问:"你怎么回来了。"
"我回来拿手机。"
然后,就回去单位去了。
过了一个月的一天夜里,妻子问我:"班峰,你爸最近一段时间有点反常,我妈说他竟往秦寡妇的蜂蜜店里去。"我说:"这不很正常吗?他都喝秦寡妇店的蜂蜜,我母亲没去世前,老俩口不都喝她的蜂蜜吗?"妻子说:"不对,最近,家里不缺蜂蜜,你没看到你爸房间里还有一整箱蜂蜜吗?肯定你爸和秦寡妇…… "
听到这话,我没好气的怼了一句:"闲的无聊,他都八十多岁了,竟瞎猜扯,没话找话说!"听到这话,我妻子没可不可一脸无奈。
我虽说把妻子的话顶了回去,但是,吃晚饭的时候我还是给父亲说:"爸,你要有什么事情给我说,母亲走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是你唯一的亲人。"
我爸傻愣愣的看着我,没说话。到第二天晩上我下班回家,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间问我:"峰儿,你明年能不能给我顶份《人民文学》,我在没有事的时候看看。"
我毫不犹豫的说:"能啊!我明天就到邮政局给你订。"父亲说:"今年已经订过了,等到年底订吧!"我说:"可以破季订的,保证让你四月份看到《人民文学》。"
父亲听我说的话合不拢嘴,夸我做事认真,并且工作效率高。后来,父亲对我说:"峰儿,《风声》写的很好,你有空的话,挤出点时间看看。"我说:"行!"
这事情说着说着就过去了。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的功夫,就到2 0 0 9年年底,父亲向我推荐《蛙》这部小说。接过他递给我这年《收获》杂志第六期,心里颇感诧异。心想,我们家没订《收获》这份杂志啊!父亲哪里弄来的这份杂志呢?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是秦寡妇给父亲买的。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喜欢读长篇小说,我特喜欢读中篇小说,尤其贾平凹的中篇小说,我爱不释手。在这期杂志上,我喜欢读滕肖澜和冯骥才的作品。说真的,我是不怎么读莫言的小说,因为他是部队作家,包括李存葆等写军旅生涯的作品,我都不愿读,有着本能的反感。但是,父亲推荐了,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读后感觉还不错,对姑姑的形象比较深刻。于是,就给父亲说了此事。父亲说:"这部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东西很深刻,在社会环境大背景下,谁都逃脱不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唉!姑姑也是哪个时代的牺牲品。"
虽然我读了这部书,但是,我没有父亲理解深刻。秦寡妇大加赞赏。她越赞赏,我越反感。显然她和我父亲都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我,我不理解他们。我妻子说:"斑峰,秦可英是不是跟你爸有一腿?"反感的说:"别瞎扯,秦可英就是想让我爸给她改稿子的,你不要造谣;再说,我爸都多大岁数了?"
说是这样说,我心里在打鼓,于是,就留意着父亲的动象。
这次我是有意在上班时候,上年九点半悄悄的来到家里的。防盗门没有关严。我仔细的听听,好像父亲在房间里面和人打电话。我就多个心眼,进了我和妻子的卧室,半躺在卧室的沙发上,静静的听着父亲的声音。
父亲不打电话了,大约有七八分钟,秦寡妇来了。她说:"斑老师,我给你带来两瓶新鲜的槐花蜜。"父亲说:"小秦,我这还有一箱子,最近一段时间不要再带了。"
他们说话声音很大,我听的清楚,因为我父亲耳朵,稍微有点聋。父亲对秦寡妇说:"小秦,你的文章我改好了,你看看合适吧?不合适的话,你自己再改改吧!"听他们说话,没有像我妻子怀疑的事情发生,我就悄悄的回到办公室了。
不过,第二天,我给父亲更换床单的时候,又发现床单上有精斑。
秦可英的蜂蜜店生意很好,她顾了个年轻漂亮的营业员,这样就有时间外出和看书写文章了。当然,她来找我父亲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修改文章。我父亲也乐意给她修改。而我妻子却不理解,于是就在我面前说三道四。我没办法,就说我父亲,不要让秦寡妇来我们家这样频繁。我父亲一声不吭。后来,秦寡妇不来了,而是我父亲开始骑着自行车常去她蜂蜜店。我到了秦寡妇蜂蜜店找过几次,不见年轻店员的身影,只有我父亲和秦寡妇在和颜悦色说着话。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疙疙瘩瘩的不好过。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直接找到了秦可英,让她不要与我父亲来往了。后来,我父亲瘫痪卧床多年,秦寡妇来带着蜂蜜和我父亲最稻香村的糕点,我父亲高兴的合不拢嘴。再后来,秦寡妇不来了,我父亲用乞求的眼神说:"斑蜂你能不能把秦可英喊来,我时日不多了,我想见见他。"
实在没办法,我把秦寡妇叫到父亲面前,父亲把我撵岀来,然后,秦寡妇把父亲房间的门关上了。过了好长时间,秦寡妇走了。从此,秦可英没有再来。父亲下了鼻饲管,又活了一年,到一百岁的时候去世了。
父亲去世五期后,我正在收拾父亲的遗物,这时,我的电话响了,是秦可英打来的。她要对我说点事。因为我正忙,就让她来我家了。来到我家后,秦可英交给我十三万块钱,说是这些年我父亲陆陆续续给她的。她还说,这些年她最宠拜的人,就是我父亲,同父亲相识这些年也值了。然后就走了。秦可英走后,我有点懵了,她是个经商的人,怎么能把父亲给她的钱又给我呢?我很不理解。
若干年后,我的妻子去世了,我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孤独,深深体会到了秦可英与我父亲的关系。唉!我当初为什么不理解我父亲呢?现在,我理解了,可"子欲孝而亲不待"。我后悔晚矣!